原创作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浏览文章

沧桑岁月望故乡
作者:广东省 李志强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5887次 更新时间:2018-09-07

新 竹

 

我出生并度过青少年生活的故乡,位于湖南省城长沙北面的丘陵地区。那里既有遍布在一道道山梁上的苍翠树木,又有铺展在山梁之间的一片片随季节而变换着色调的农田,还有纵横穿插于山脚和田野间的清清溪流。就是这青山绿水,滋养着故乡的父老乡亲,养育我长大成人…… 


童年笔下的父亲模样

 

我从小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当向妈妈问起父亲,她总是说父亲参军去了。稍大一点,才告诉我,因妈妈生我时难产,我呱呱落地便患上了吸入性肺炎,生命垂危;其时正患“肺痨病”的父亲为了从贫困的家里省出钱来救我,竟拒绝打针吃药。结果,我的命保住了;父亲在我刚满六个月时就走了,留下的遗物只有他生前做裁缝手艺用的剪刀、尺子,连照片也没有一张。

随着自己长大,懂事,我越来越强烈地思念父亲,经常在心里凭空想象父亲模样。

我从小有一个业余爱好:画画。除了对着小人书上的人物“照葫芦画瓢”,就是画想象中的父亲的模样。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是,父亲的脸型是什么样子?我想了好久,好久,最后脑子里宛如电光石火般一闪,呈现出自己的国字脸!对了,世上子女的面象多少总有点象父母,就把自己的脸型作为父亲的吧。接下来的问题是父亲的脸上的眼睛和眉毛。我一下就想到了住在我家屋后山坳那边的贺大爹。一次我他家的屋后那片桃林路过,看到挂满枝头鲜红的桃子,馋得直吞口水,终于顶不住诱惑,跳起来摘了一颗。不好,却见贺大爹那高高的身影正朝这儿走来,吓得我扔下桃子,低头站在那里,脸上直发烧。贺大爹抓住我一只手,把我牵线进屋里,将一小篮红嫩欲滴的桃子塞到我手里,说:左邻右舍的,以后想吃桃子尽管开口。我这才敢抬起头来正视大爹的眼睛,只见他慈眉善目地对我微笑着,像活一尊菩萨……对了,这双眉眼也应该是父亲的眉眼! 父亲的鼻子一时还想象不出。直到春耕大忙时节,满叔来帮我家耕田,吃午饭的时候,妈妈面带愧色,大概为了摆在桌上的没一道荤菜吧。动筷子前,只见隔着饭桌坐在我对面的满叔把脸凑近饭碗,用他那高挺鼻梁闻了闻,然后站起来,把那碗饭端放到我面前,将我那碗端了过去。我不解地端起饭碗吃着吃着,吃出了埋在白米饭下面的一个荷包蛋。我心里一下有了:父亲的鼻梁应该像满叔的!至于父亲的嘴唇应该是什么模样,我没费什么劲就想到了我的班主任卢剑知老师。我升高小的时候,心疼妈妈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刺绣到三更,还挣不到我的学费钱,便铁心辍学帮家里干点“实事”。卢老师的几次家访,凭着他的两片薄薄的长长嘴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拿出微薄的薪水为我交了学费,用一句“算是借给你,等你工作后再还”让我下台阶,迈开步子重返校园。父亲的嘴唇想必和卢老师的差不离吧!最后只剩耳朵和头发了。头发好办,早就听说父亲说的脑袋是开顶的,仅周围有少许头发。而两只耳朵却过了几年才想象出来:妈妈的!我高小毕业,妈妈执意供我上中学。不少好心的邻里乡亲点拨她:大妈,山沟的孩子能识字算账足够了,你家境又不好,何苦供孩读那么多书呢!妈妈却不为所动。我这才留意到,妈妈的耳朵大,耳垂长,看起来挺硬朗。都说夫妻相貌有相似的地方,父亲和妈妈的相似兴许就在耳朵上!至此,凭借手中的画笔父亲的完整模样眉目分明地展现在纸片上,每次我把画完的父亲模样拿给妈妈看,问像不像,妈妈总是回答,像!像!于是,我画笔下父亲的模样就像一幅雕刻那样留驻在我的心屏上……

妈妈因病辞世后,我特地在妈妈的遗像边挂上了我手绘的父亲的像,弥补了多年来祭拜时的一个遗憾!

真没想到,我退休后参加一个业余美术班,在学员中巧遇当年我父亲的一位学徒,他把自己保存的一张我父亲应邀参加其婚礼时拍摄的集体合影拿给我看,相片尽管斑驳发黄,父亲的模样却依稀可辨:瘦瘦长长的脸,小小的耳朵,短短的耳垂……

大为惊诧!我打算重新手绘一张父亲的画像,重新挂上妈妈的遗像边。这位父亲的学徒却劝我:没必要。我仔细一想,有道理。原来的那张画像,毕竟是铭刻在我心屏上的父亲模样,又是经过我妈妈“认可”的父亲模样啊!

 

故乡当年的老工匠们

 

故乡的父老乡亲中,当年劳作着不少被人称作“某某匠”的能工巧匠,闻名十里八乡,特别受人敬重。

记得在离我家大约四里路外的小火车站北侧小街上,有间十余平方米的一爿小理发门面,理发匠姓周,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六,人们背地里称其为“周六剃头”,当面喊他周师傅。周师傅理发的价钱便宜,手艺又高。剃平头、剃光头、理中分、理寸头,花样繁多,几乎应有尽有。在他手里理发,被附近的乡亲们当做一种惬意的享受。对于须眉顾客,周师傅用推剪理过发后,又从热水中拿出一条白色的毛巾,拧干后敷在其脸上,随后挑出一把刮脸刀,小心翼翼地刮去其面部和下巴上的胡须;再拿出一把剪刀,把鼻毛修剪得整整齐齐。经由这一番工夫,顾客脸上被刮得一干二净,人也变得更精神了。周师傅还有一项绝技:掏耳朵。从靠墙边的小台面上拿起一个圆形竹筒,从里面倒出一大把长长细细的掏耳工具,有夹子、挖耳瓢、云扫等等,每件大概十至二十厘米;周师傅让顾客把准备掏的耳朵朝着光线充裕的方向,然后将不同的掏耳工具伸进顾客的耳朵,不一会,便将耳内的污秽之物掏弄得无影无踪,顾客却从中尽情地享受着掏耳的惬意与舒服。前来理发的人,都是理完发才掏耳,几乎没有只掏耳不理发的。我也到周师傅的门面理过无数次发,大概因为年纪小,从来没有掏过耳朵。一次,时年十来岁的我给三、四岁的侄儿表演“魔术”:把一粒小绿豆大的红圆珠放在右手掌心展示给侄儿看,然后趁其不注意把红圆珠塞进右耳朵里,边喊:“红珠子不见啰!”再迅速把头向右一偏,让红圆珠滚落到接在右耳下的右手掌上,同时喊:“红珠子出来啰!”逗得侄儿开心大笑。见效果不错,又把“魔术”一遍遍重玩,没想到红圆珠有次塞进右耳朵后滚不出来了,手指伸进耳孔去挖,红圆珠反倒越挖往里面钻得越深。只好将情况如实告知妈妈。妈妈慌忙带我赶往小火车站打算坐车去城里医院看医生。路过理发门面时,妈妈忽又有了新主意,拉我进去请周师傅掏耳朵试试。我心想这下更糟了:自己平日和几个调皮的男同学路过理发门面时,多次一边跑,一边故意把音乐课上学来的“哆——来——咪——发—— 唆——拉——西——哆”唱成“哆——来——咪——发——周——六——剃——头”,如果周师傅这次乘机报复我一下,不就惨啦!结果呢,周师傅先用牙签在油瓶里蘸了点油滴进我右耳孔,片刻后,再拿起一根挖耳瓢伸进我右耳孔轻轻掏,三、五下就把那粒红圆珠掏了出来。妈妈感激地从口袋里掏出六元钞票塞进周师傅手里,却被他当即退回,说:乡里乡亲的,举手之劳,哪好意思收钱!妈妈只好悄悄在他小台面上留下两元钱,拉着我一溜烟地走了。

我老家后山脚下住着一位砌匠师傅,人称胡五叔。他的绝活,是砌墙垛子。当时乡村砌房子,都用土砖作材料。无论墙要砌多高,在他手里都砌得笔直笔直的。这得力于他“扯墨线”的基本功夫过硬:只需从一堵墙的中轴顶端垂下一根沾了墨水的棉线,站在墙根,用眼睛乜斜着朝上一看,右手将墨线一弹,然后按照墨线留的印记,把砖头一块一块地往上垒,一堵又一堵墙壁便又快又好地砌了出来。对此,请他的主人打心眼里满意,观看的旁人也啧啧称赞。可他对工钱要价不高,别人干一天活要两元,他只收一元八角钱。大家看上他的好手艺,更中意他的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因此请他砌墙的人很多。每日清早,人家还没开门,身体壮实的胡五叔就手拿一把不足一尺长的砌刀出门了。一年到头,忙完这家忙那家,忙得不亦乐乎。我最初见识胡五叔的真功夫,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乡村公共食堂刚刚解散,由于农家的灶台在开办公共食堂前都已被拆掉,各家各户需要另起炉灶。妈妈为此将胡五叔请上门来。他忙了大半天工夫,砌成一个能安上一大一小两口生铁锅的灶台,既中看,又好用,特别省柴火,为我这个肩负家里打柴重任的小男子汉节约了许多“砍柴功”。

住在我家东面山梁南端山角的阉猪匠李六爹,年纪不轻,个子不高,力气却不小。阉猪时,手脚十分麻利:左脚压住小猪的前脚,右脚半跪压在小猪的后脚上,拿起锋利的阉猪刀,从自己随身带来的酒壶里含一大口烧酒,往阉猪刀上一喷,左手按住公猪裆下的一对睾丸,右手就那么飞快地用刀一划,一挑,一对睾丸就给挑了出来,丢在早就摊在旁边的麻纸上。然后,往小猪的伤口撒上柴草灰,自己双脚一松,小猪立马站起来边飞跑边哀嚎着逃命去了。经李六爹阉过的猪,一般都长得膘肥体壮;上半年阉,到年底那猪便能长到三、四百斤。方圆十几里,李六爹手艺出名,另外还有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名声。据乡亲们说,在文革中的19679 月,有位在城里一家化工厂当“一把手”、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干部,因难以忍受工厂“造反派”的残酷批斗,跑到与李六爹为邻的亲戚家避祸,却被当地一伙歹徒抓起来,五花大绑地送到大队办公室锁起来。李六爹知道后,于当晚带上阉猪刀,悄悄来到大队办公室外一棵大树下,等到夜深人静时,趁着戴红袖章的值勤人员打瞌睡的机会,溜进办公室,用阉猪刀割断绑在老干部身上的绳子,护着他冲出屋外,借着微弱的星光,跌跌撞撞逃走了……这位老干部平反复职后,坐着小车来到李六爹家,当得知李六爹已不幸在半年前病逝,当即赶到他的坟头,抱头痛哭。

我家北面三里多外的天人山畔,有一位人称董松伯的木匠师傅。他做木匠十分讲究,那副担子里面放着不少工具,刀、凿、锯、锉,件件闪闪发光,谁也不能碰它们一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条大剁凳,有一丈多长,是用一抱围的大树锯成两半做成的,装上四只凳脚,面上摆放着刨子、斧头、老虎钳、墨斗、铅笔等物件,井井有条。做木匠活,最难的是下木料,那时不像现在,没现成的刨花板、三合板、方木料。主人找来的全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杉木、松树、枣树,长短大小不一,堆在那里像堆乱柴。董松伯只需定气默神,用眼睛扫视一下,便“知木善用”,那棵笔直的树,可用来做床柱子;那根质硬的树,可用来做凳脚;那根有结疤和弯的树,只能做农具,了然在心。然后,他手执斧头,大刀阔斧,去掉树的粗皮和结疤。将木料劈成粗坯,再拿来墨斗,拉紧墨绳,手一松,“啪”的一声,一道笔直的墨线便印在木料上。随后,他眯着一只眼,顺着墨线朝木料几斧头剁下去,劈出来的木料线条笔直。接着,他将木料一头牵制在剁凳上,猫着腰,拉开架势,用刨子对着木料一下一下“嚓嚓嚓嚓”颇有节奏地用力往下推, 推出一卷又一卷像花朵一样散发出清香的翻卷了的木片,少顷,那圆圆的粗木则变成了光滑细腻的方木料,放在一边,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堆成了一座小山。董松伯再不慌不忙地在木料上画上线,凿上眼,与另外的木料榫接,做成一个个大木架,再配上大小不一的抽屉、前后装上饰板,在相应位置装上锁、合页与拉手,于是,写字台、大衣柜、床等各类家具便一一做成了。评价木工的技术,一般主要看他的“对作”功夫。也就是说,看制作的柜、床、桌、椅等用具的各部件对接处是否严丝合缝,而这正是董松伯最拿手的,被乡亲们称赞为“天衣无缝”!董松伯不光敬业精神好,还博闻强记,脑子反应快。据说有一次,他穿了条绸裤子去主人家做工夫,路上遇到一位教过私塾的先生,吟出诗句嘲笑他:“三‘山’同学‘官富家’,三‘系’同边‘绸缎纱’,不是官富家,莫穿绸缎纱!”董松伯也不生气,沉吟片刻,微笑回应:“三撇同头‘先生牛’,三木同边‘松柏楼’,不是先生牛, 怎住松柏楼?”这位先生听了,张口结舌,红着脸快步离去。

如今我的故乡,由于乡亲生火做饭都烧液化气或煤球,不再上山砍柴,那遍布道道山梁上的树木柴草更加苍翠繁茂了。良田和清溪,却因为征地开发而渐渐瘦身了。当年的能工巧匠们呢,已经先后离开人世,继承其高超手艺的则难觅踪影,这大概缘于今天的手艺人都用上了现代的更加先进工具和设备吧!然而,当年的老工匠们那种敬业、钻研、专心的精神,尤其是善良、诚信、正直的艺德,多么亟需后来人的传承和弘扬!

 

 

那香草青青的溪岸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生活的佳句。我的故乡那泥砖茅舍旁边山脚下的溪岸边,也像辛弃疾描写乡村那样,点缀着一种野草,春天发芽,夏季开花,三棱形茎秆,叶片恰似青青韭菜,为山村田园的画图平添不少绿意,被乡人称为“野韭菜”。

我即将报名上学那年夏天,妈妈扛着锄头,提着竹篮,带我到溪岸边挖野韭菜。野韭菜也能当菜吃?我问。妈妈回答,野韭菜虽然不能当菜吃,却是一种中药材,送到公社的药材收购站,每斤能卖三角钱,可以为你读书攒些学杂费。我没再吱声,可心里明白,父亲死得早,妈妈供我吃饭读书不容易。上学后每逢暑假,我就扛着锄头,提着竹篮,沿着溪岸挖野韭菜,攒取下学期的学杂费。

从县中学初中毕业回乡那年夏天,恰逢农村搞合作医疗,我所在的大队领导有意培养我这个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县中学毕业生当“赤脚医生”,让我到公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去“充电”,掌握必要的医疗特别是中草药和针灸知识。培训中我才知道,野韭菜就是中药材“香附子”,它是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等药理作用,能够治疗“肝郁气滞,胸脘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等病症,这无疑增进了我对野韭菜的感情。

在培训班上,我的邻座是友邻大队的女“赤脚医生”兆香。兆香年龄和我不相上下,长得苗条秀气,两眼特别炯炯有神。课堂上,我俩经常眉来眼去互看笔记,以防遗漏;课间休息时也聊得很投缘,觉得双方有不少共同点:早年丧父,中学毕业,字写得漂亮,爱好文学,喜欢唱歌。有时我在座位上引吭高唱革命歌曲,和我并肩而坐的兆香就摇头晃脑地一起唱,一边挥舞双手打拍子。不过,我还有一个让她佩服的长处:画画。老师讲课的时候,几次把我“请”到讲台上,拿起粉笔画人体局部针灸穴位图,以配合讲解,迎来她和其他学员一双双羡慕眼光……

说起香附子,兆香告诉我,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姑娘草”,有这样一个典故:从前,有个姑娘叫香姑,心地善良,丽质天生。有一年,香姑的家乡久旱无雨,百草枯黄。香姑迫于生计嫁到山溪边的一个村庄,谁知这里正闹瘟疫,大人小孩胸闷腹痛。可自从香姑嫁过来以后,她丈夫便转痛为安。丈夫下意识地感觉到,香姑身上有股香气,断定这是驱疫的奥秘,便怂恿香姑外出给众人治病,不几天,全村人都安然无恙。不料香姑看病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回到她丈夫耳里,竟变成了这个样:香姑每到一家,就脱衣解带,让男女老少围过来闻……丈夫气得趁着夜晚香姑熟睡,把她活活掐死,用草席捆了埋到溪边。没多久,就在香姑的坟上长出几缕小草,叶窄茎挺,蜂围蝶绕。有人说风凉话:风流女子死后也招蜂引蝶。丈夫便挖地三尺,深埋尸骨。可过了一段时间,小草又冒出头来,依然蜂飞蝶舞,丈夫又去挖又去埋,可那草越挖越多,越埋越旺。人们终于后悔了:香姑是含冤而死,千万不要再挖了,留下这姑娘草治心口痛吧。于是,便有了今天这山脚溪岸的青青姑娘草。不信么?人们要想把它挖出来用来理气止痛,必须挖出它的根球;它的三个根球一个比一个深。

我问这么神奇的故事哪里听来的,兆香回答是听她妈妈讲的,而且和她的名字有关。妈妈在生下她之前的晚上做了个梦:一个花朵似的小姑娘从天而降,浑身散发着浓郁的异香。因此妈妈生下她后,给她取名“兆香”。

培训后期,班里组织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员分头到公社附近的生产队,动员社员以每人上交两元五角钱给队里为条件参加合作医疗。我和兆香被安排下到同一个生产队,白天上门到社员家里动员,晚上召开社员大会,发动社员以户为单位报名交钱。当晚,就分别在社员家里过夜。入睡前,我和兆香坐在一户社员家厨房兼餐厅的餐桌前,伏在煤油灯下,给公社卫生院连夜赶写参加这次活动的情况报告。夜深人静,房东大婶三番两次悄悄来到餐桌前察看动静。她大概是对两个少男少女深更半夜呆在一起有点放心不下吧。

“赤脚医生培训班”开办一个半月便结束了。兆香和我一起走了一段田间路,不得不分道而行后,我俩好几次不约而同地转头互望。我回到自己的大队不久,就收到了兆香的来信,向我倾吐相识恨晚的衷肠。我也以信相还,吐露喜逢知己的心曲。我俩还隔三差五地利用到公社卫生院师傅那里实习的机会欢聚。

转眼进入落叶飘零的秋天。秋风不仅给我的耳孔里吹来阵阵带着凉意,还吹进一些我和兆香的风言风语。好心的知情人提醒我,兆香认识我之前,已经和她所在大队小学一位民办男教师相好了,是这位教师主动追求她,还经常帮她家做些挖地种菜上山打柴之类的力气活。于是,我在一天黄昏,把兆香邀约到长满香草的溪岸,委婉地告知我听到的传闻,兆香回应说,自己和那位教师相好不假,但和他的关系是可以改变的。我说,这样对这位教师不公平,我们分手吧。结果,兆香流着眼泪转身离去……

这年冬季,我应征入伍。离别家乡时,兆香没来送我,不过托人给我送来一个笔记本,扉页上纤秀着几行的字迹:

清平乐•赠学友

姑娘无憾,香草青溪岸。同窗共桌一月半,留下友情无限。

胸怀一片衷肠,参军守卫边疆。一颗红星高照,战士永向前方。

我也准备好了一个笔记本,其扉页上留有我的原创诗作《赠兆香医生》:

吉兆迎来千金子,

奇花异草郁香浓。

黑眸炯炯神光耀,

妙手来日定回春。

忙把这个笔记本交给来人,作为捎给兆香的回礼……

蓦然回首,时光已淌过四十八度寒暑,故乡那香草青青的溪岸,依然是我梦中的一道风景线。

 

体验故乡的佛门神韵

 

我早就听说过东山古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那青山怀抱古树参天环境幽雅风光秀丽的五峰山之中。东山古寺寺过五峰,象征五佛出世,拔苦众生……因此,心里总是期盼找个机会到东山古寺一游,亲身体验一番佛门神韵。

心想果然事成。去年5月初,故乡的同窗好友邀我同访平江东山古寺,并在寺里小住几天。于是,坐过高铁又打车,左右下午2点抵达古寺。初夏阳光灼人,到寺里已经汗湿衣衫。只见古寺到处一片繁忙景象。一打听,原来是第二天要开新建成的菩提园静修中心开光法会和落成典礼。因此,不便打扰该寺主持来光法师和其他大师父,只是随一位领路的小师傅去安排好的房间休息。

安顿停当,再到寺里随性看看。只见到处彩旗飘飘,人来人往,没有了古寺应有的静谧。正在纳闷此行是否来得不是时候,突然风声大作,并夹有隐隐的雷声,寺里数不清的屋檐瓦片随即滴滴嗒嗒响将起来,给人送来点点滴滴的清凉爽快。

寺里,凌晨3点多,大殿的晨钟就敲响了,同屋的兄弟们开始陆续起床洗漱,准备4点的早课或到厨房做义工。因屋里人多,只能抓紧时间上厕所和洗漱。完毕,准备到即将举行早课的大雄宝殿观览。4点来钟时,已经有几位僧人和信士在那上香,做祈祷和事佛,并不断传送出美妙的佛教音乐。眼观青烟袅袅,耳闻梵音阵阵,真切和近距离地体验到佛界的尘世如梦,繁华去尽,晨钟暮鼓与安之若泰。4点50寺里早课,上百号四众弟子齐刷刷静默在大雄宝殿内。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大雄宝殿的佛音嗄然而止,一时寺内又静得出奇,只听到屋檐的滴雨和树上的鸟鸣声……

然后早餐。用餐佛家称“过堂”,堂就是斋堂,即吃饭用餐的地方。佛家过堂要有五观,即五种饮食的规矩和要旨,指引修行人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那些繁文缛节,如我等凡尘中人固难遵从,但就餐时所体现的那种井然有序、素芳简朴和众生平等,却令人倍感珍惜:大家自觉排队依次在一排排桌凳上做好,每人面前摆放了一次性的两只碗和一双筷,每位的桌面上还贴有佛家过堂的“五观”。

这天的开光和庆典,香客和来宾约有上千人,无论供佛供多供少,有捐无捐,过堂都是排队用餐,不贵此薄彼。住宿没人收费,吃饭供多供少随愿,香烛随意散放在那,香客烧多烧少,往不往功德箱里投币,投多投少都由自己决定,无人管顾,更没有有某些寺庙漫天要价的劣迹。

古寺内有碑记二通,碑文皆为寺院简史和兴寺功德记。

东山古寺始建于唐元和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承法系为禅净双修,香火极盛时寺内僧众达500人以上,为湘北地区第一大寺院。历史上最重大的重建,一是在清朝同治四年;二是在1988年,经政府批准成为合法宗教场所。

寺中名僧辈出,开山祖师为妙莲和尚。历史上有大彻大悟的东山寺如会禅师。最著名的护法兴寺人物是本智法师。释本智俗名曹修云,汨罗县红花乡人,幼年丧父,兄妹四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6岁时萌生出家念头,但六亲眷属坚决不肯。他慢慢地阅读了些佛学书籍。1980年11月15日晚子时,正在他礼佛之时,忽然从西方游来一朵大莲花,愈来愈近几乎快到头顶。他马上跑进自己卧室拿了手术刀,发不誓愿后,切除睾丸。当时大雨倾盆,雷声霹雳。他被抬上担架送医院雨突然停止,路途四里,踏进医院后大雨始复。据抬担架者言,一路上异香扑鼻,医院手术室内檀香充满整个房间,他本人神智则十分清楚。《湖南日报》曾记载此事;类似舍身事佛的记载中,中国僧人中只有两个,他是其中之一。1988年,东山古寺礼请广东省云门寺本智法师卓锡该寺,依照律制,重建梵宇。1998年在古寺西侧创建极乐苑尼众丛林,作为比丘尼的修学场所,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由来光法师主持。在本智大和尚的带领和来光法师的协助下,通过僧众的努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建,遂使这千年古刹成为全国百大名寺之一,也是湘东与湘北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东山古寺始终以“严持戒律,纯净道风”为宗旨,遵循佛制,规范管理。现有常住僧伽70余人,按照丛林“解行并重,福慧双修”之古训,坚持早晚上殿,二时过堂,半月布萨,精研戒律,出坡劳动等修学活动,为僧众提高自身修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年来,东山古寺充分发挥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为扶贫助学、救济孤寡、修桥铺路、地震、海啸、冰灾、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等捐资近1000余万元。2000年荣获湖南省宗教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东山古寺被省宗教局授予“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寺院;2010年,寺院荣获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奖。

从这次在寺内亲眼目睹和洗耳聆听其日常举止言行的亲身体验中,我感悟到,东山古寺最值得世人称道的是,他们始终推崇人间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宗旨,从不像现在某些寺庙那样以赚钱索财为主旨,因而在金钱上的观念和行为堪称教界措模!例如,在供奉和捐助方面,东山古寺严格秉持“随喜金额多少不限,一元也是欢喜供佛”的观念和原则,无论世俗的尊卑,在待客上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又如,寺内在德风上与现在外面的世界相比较,显得是那样的纯朴和清廉。来光法师的莲花居是这个古寺的接待和财务中心之一,尽管出出进进、来来往往的人特多,但成千上万的现钞丢放在桌上“没人要”,寺内到处呈现的也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古风,与现在的社会宾馆到处贴着谨防小偷和骗子什么的形成鲜明对照。令在外面的世界小心翼翼惯了的我辈,突然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一时难以适应,心中尚有些许惶惑。

第三天,即和同窗收拾行李,坐上大巴返程。回望木鱼声声、梵音缭绕的古寺渐行渐远地隐没于雨雾中的东山,心头不禁涌现出八个字:体验虽短,感悟深长!

 

眼中的故乡和心中的故乡

 

我的故乡长沙,又名“星城”。

这座城论经济比不过广州深圳,论文化比不过北京,论洋派比不过上海,论美食比不过重庆,论美景比不过青岛,但就是这样一座单科成绩并不突出的城市,却是一座有2000余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它依山带水,风景秀丽,有“山水名郡”之称。

长沙,白天有蓝蓝的天,青青的草,美丽的花,火红的太阳,夜晚有明亮的路灯,闪闪发光的小星星,还有皎洁的月亮。论古迹遗产,有马王堆汉墓和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距今已有二千多年,遗体却保存完好,真乃奇迹;岳麓书院隐身在岳麓山中,被浩瀚的林木所掩盖,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世称千年学府,名闻天下。论人杰地灵,有蔡伦,怀素,蔡锷,黄兴……论山水名胜,有岳麓山,山上地阔物博,千年古树,苍劲挺拔,高耸入云,四季常青;山上有爱晚亭、白鹤泉、鸟语林、麓山寺、云麓宫、烈士墓碑等许多景点。长沙的母亲河湘江,如一条玉簪,把长沙划成了两段:河东、河西。江中有美丽的月亮岛和橘子洲。月亮岛是野营的好去处,橘子洲更值得一游,当年毛泽东站立洲头,以挥斥方遒的革命意气,写下了壮丽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从河西沿湘江大桥走到河东,就能来到中西结合的繁华商业步行街,这里有老牌的火宫殿,黄春和,玉楼东,杨裕兴……也有带点洋气的平和堂,沃尔玛,每天在步行街的行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然而最热闹的是晚上。一到夜幕降临,这个城市似乎才真正的苏醒过来,从湘江两岸的沿江风光带到河东热闹的酒吧街,旺盛的各类秀场,到处都涌动着休闲逛街的身影。况且,每周都有一次焰火晚会;时而还有音乐节;重要节日的夜晚,更有孙悟空灯展、嫦娥灯展、皇母娘娘灯展等各类灯展出来锦上添花。真乃地上的灯辉与天上的星辉相映成趣,天上人间难辨难分!

这,是已在南粤大都市广州工作了几十年的我,日前回长沙看到的家乡盛景。

可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迥然不同的另一个模样!

春日,童年时代的我,常常独自坐在老家大门的小凳上,将屋坪前明镜般的池塘、远远近近翠绿的禾田、起伏在远方的青山和蔚蓝的天空尽收眼底。禾田上成群的白鹭一会儿飞落下来,一会儿又飞升离去,那一扇扇银色的翅膀像皎洁的雪片在蓝天绿野间忽闪流动,使我久久地陶醉忘情。

夏夜,那一颗颗像星星一样在屋前坪飘飞闪烁的萤光,最吸引我和同伴们的眼球。我家和共有着同一屋前坪的三户邻居,加上其他访客,这时都在屋坪上乘凉。大人们有的在竹铺上或坐或躺,有的坐在小椅上,手里摇着蒲扇,天南地北拉家常。我的邻居好友王强哥的公公王二爹见多识广,便乘此良机讲古论今。我们小孩子往往围坐在娭毑或妈妈身边,眼睛时而仰望天上的晶莹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时而追看着周围荧光飘忽的萤火虫,嘴里跟随着长辈的声音哼着儿歌:“月亮盘盘,里面坐个嫦娥;嫦娥举扇豋云,去追流萤……”哼得兴起,索性抓起扇子,蹦蹦跳跳地追随着附近的某一颗萤光去扑打萤火虫;遇有捕获,就装进一只小瓶里。如果玩累了,再加上房门大开的泥砖瓦屋或茅房里气温还高,就干脆伴着大人,躺在地坪的竹铺上,在天地这所大房子里进入甜蜜的梦乡。

后来,由于考上了县中学,我曾离开这个小山村,但两年后的一场政治风暴,又使我提前毕业回来了。一个漆黑的夏夜,我闷闷不乐地坐在屋坪上,王二爹悄悄地坐到我的身边,手里拿着一只装着萤火虫的玻璃瓶,在我眼前晃了晃,顿时,屋坪上像投进一颗晶莹的宝石,在夜幕中拓开了一个透亮的小洞。接着,二爹讲开了“囊萤夜读”的故事。我心房里也好似拓开了一个透亮的小窗,从此刻苦自学,几年后参军、上大学,从此告别了故乡。

因家里老人先后作古,兄弟姊妹都在外地工作,我许多年没有回过故乡。可是,我心灵的记忆深处一直珍藏着故乡萤火虫的亮光……  

为何,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眼帘中的故乡如此判若两乡?经与乡亲们一番闲聊,我自然心知肚明:

我的故乡原属长沙县北边的北山区,是乡村,生活在这里人们是村民;改革开放后,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我的故乡归属了长沙市北面新开发的开福区,是城市,生活在这里人们是居民。原来的田径山道,变成了六车道、八车道的公路;从前的茅房瓦舍化作了高楼大厦、别墅、公寓和宿舍楼;往昔的点点萤光,换成了霓虹闪烁,灯火辉煌……

于是,我拥有了“两个” 故乡——心灵中的故乡,眼帘中的故乡!

故乡哦,对于昔日看过萤火虫的人来说,是回不去的地方,对于看过大都市灯火辉煌的人来说,是留不下的地方。


 

雨  梦

作者:新 竹


躺在黑黑的床上

静听屋外骤雨飞落

仿佛玉石撒在瓦片上

敲响一支哔哔啪啪的催眠曲

让灵魂把心的眼皮闭锁……

 

在苍穹的云彩中不断分娩而出

玉石的甘霖将万物滴灌

无声催逼柳条冒出春芽

击碎绽开的梅花、桃花、杏花朵朵

 

借助风力雷鸣

把乌龙满身的鳞片

撕扯得纷纷掉落

遮青天蔽日月

在天上翻滚腾挪

让平静的江湖泛起涟漪和巨浪

谦虚的海洋涨起内讧的潮水

得意自满

 

无数根玉棒朝大树砸下

狠狠地把叶片与枝条的恋情扯断

大树们只剩下笨拙的身子骨

在山坡田野上挥手话别

叶片浑身沾满泪水

与大地结合……

 

晨光之手掀开黑床上关闭的眼皮

一支支从败枝残叶间拔地而起的春笋

在窗外迎风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