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明确要求各类行业主体落实内容审核和导向管理责任,杜绝虚假历史设定、低俗剧情编造与伪主题创作,为当前抗战类微短剧划定清晰的创作红线。这一举措既是近年来微短剧治理路径的延续与深化,也是在特殊时间背景下对内容生态问题的有力回应,体现了主管部门对重大历史题材文艺表达的高度关注与规范引导。
半分钟一个冲突、两集即可完成复仇、五集便能走向人生巅峰、十集已数不清反转次数……凭借强情节、多反转、快节奏的叙事及碎片化传播形态,微短剧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微短剧之所以抓人眼球,大多是凭此类强反转和快节奏叙事,在短时间内带给观众情绪触动。然而,这种情绪往往流于表面,随着播放结束转瞬即逝,不少微短剧还多伴有暴富、霸总、重生、穿越、复仇等狗血又跌宕的虚构剧情。微短剧的蓬勃发展固然为受众提供了便捷的娱乐选择,但也需警惕碎片化审美、低智化认知、套路化故事等问题给受众可能带来的潜在伤害。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微短剧行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管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导与内容治理,自2022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出台《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等系列文件,围绕题材导向、内容审核、平台运营等环节,不断完善行业规范体系。针对“悬浮设定”“猎奇桥段”“低俗擦边”等问题,监管政策始终做到问题出现与回应之间“无真空”,用持续的制度更新守住内容底线,推动微短剧向更具社会价值和表达深度的方向发展。
今年部分抗战微短剧从前些年“雷剧”中“手撕鬼子”的夸张表演,又变形成“穿越抗战”“开挂神技”的离奇剪辑,不少作品依旧倚赖情绪刺激与极端反转营造“爆款叙事”,将抗战叙事简化为单人通关的胜利快感。这种套路化的制作方式,不仅弱化了抗战的艰难险阻,伤害了抗战的群体记忆,也将本应承载信仰与牺牲的红色题材消解为符号拼贴下的感官消遣。
抗战胜利离不开意志、信仰、牺牲,将这一段厚重历史包装为“现代技能碾压战场”的叙事场景,最终只会落入审美的退步与历史的误读之中。部分作品打着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号,却在细节中不断架空历史逻辑、稀释红色内核,使得本应庄重的题材变成流量收割的外壳。这种表面严肃、实则空转的创作趋势,必须引起行业的高度警觉。
“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设定充斥屏幕,这表面看是追求戏剧张力,实则是将血火淬炼的民族记忆矮化为廉价的感官刺激,是一种缺乏内涵与精神信念的“低级红”。如何以短而精的语态讲好严肃题材、将主流价值与当代表达有效融合,是摆在微短剧行业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对抗战精神的诠释决不能屈服于流量逻辑。当苦难被娱乐化、英雄被扁平化,作品的价值导向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被消解和偏移。因此,抗战题材微短剧的表达,不能仅依赖叙事节奏与视听包装的形式感,更应根植于历史逻辑及其精神内核。创作者必须在“短”中见“深”,于“快”中求“稳”,以更具情感穿透力的细节和人物塑造唤醒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一部真正有力量的抗战微短剧,不应是桥段堆叠的“剪辑成品”,而应是人性与信仰交织下的深刻领悟;不应是节奏冲榜的“视听拼盘”,而应是让观众在时间长河中触摸到血泪灼痕的历史回响。
当前,从监管层的制度引导,到创作端的审美转型,再到观众审美期待的持续提升,多方力量正共同推动微短剧内容走出低门槛的流量逻辑。微短剧的创作路径也正在从追逐感官刺激,转向重建价值表达;从制造内容爆点,迈向沉淀文化内涵。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作品的文化厚度,更决定着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抗战微短剧受限于每集1分钟至3分钟的体量,本就难以承载复杂的历史叙事,唯有在价值表达上登高,在叙事深度上扎根,才能真正扛起主流价值传播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