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浏览文章

李函老师献身教育的优秀事迹(外一篇)
作者:山东省 丁宝琦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6473次 更新时间:2021-10-15

  退休教师李函曾经于1992年7月出席了山东省青年教师“我为教育献青春”的事迹报告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事迹报告。最近一次聊天,我让她重新讲述了一遍,并补充了她以后的一些事迹,还以第一人称连缀成文,权当让她自我再作一次动人的展示,以飨广大的读者——

  我叫李函,退休教师,在此谈谈我过去是怎样践行教学工作的。
  一,光荣地走向工作岗位。
  我于1955年2月14日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那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我爸爸、妈妈是在国家矿业部门工作,以四海为家,地点不固定。我妈是独生子女,离老家遥远,常年难得回来。姥爷、姥娘在老家非常寂寞,我三岁那年,姥爷来到丹东市,将我抱回山东省老家——掖县神堂公社庄头村。1960年,我5岁,姥爷征得爸、妈的同意,把我的户口迁回了老家庄头村。可是那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很穷,日子过得很苦:地里野菜被挖净,树上树叶被抢光。我昼夜哭喊着要妈妈。姥爷、姥娘轮流地搂抱着我,哄着我。姥爷从路旁刨回茅草根,放到锅里炒,再碾碎,箩出细粉,与地瓜蔓碾出的细粉搅和,往我嘴里抹。剩下的渣子,姥娘捏成一个个小团团蒸着吃。邻居们家的生活大抵如此,常年吃不上油和肉,大便解不出来。
姥爷心灵手巧,会织渔网,便把群众组织起来,教他们纺绳,然后把绳子织成渔网,再卖出去赚钱,解决了大家无钱买油盐酱醋的问题。姥爷为人又忠厚善良,不管什么人求他帮忙,他从不推辞,甚至主动去帮人家解决困难,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口碑载道。1974年6月下旬,姥爷因胃癌逝世。黑压压的村民哭着跪下,为他送走灵车,以后还专门为他开了追悼会。
  再说1974年,我18岁;6月16日,我于红卫(神堂)高中毕业。当我背着行李,提着其它学习和生活用品,回到村头时,有三个人在迎接我:分别是村支书、大队长和小沟联中的校长。
  村支书对我说:“前几天,公社领导找我说,小沟联中缺少一个民办教师,责成我们村选派,选派去的人必须德才兼备。村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你去。”
  大队长说:“小函啊,村委派你去,是因为你家风好,根子正,你可不能给咱村丢脸,不能让你姥爷失望啊!”
  联中校长说:“李函同学,我们调查过了,你从小学就担任学习委员,到了高中又担任上英语课代表,学习成绩很优秀,你明天就到学校报到,马上聘任你为英语教师,相信你能胜任这个职务。”
  他们三个人的话,句句都是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我心里热乎乎的,感到异常高兴,回家后告诉了因病重躺在床上的姥爷。
  姥爷听说我当上了初中教师,脸露笑容,说:“孩子,你一高中毕业,就当上初中教师,这是很多人家做梦都想的美差。我一辈子行善积德,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可是我们家的光荣!这品德你就传承下去吧,一定好好干,关心所有的学生,不能漏掉一个!”
  “姥爷,您就放心吧,我会的。”我回答完后,心里继续想:今后一定不辜负姥爷的期望,继承他的优秀品德,急所有学生之所急,帮所有学生之所需,把所学知识,好好地教给他们。
  二,夯实基础的初为人师第一年
  小沟联中是一所民办初中。
  任教6天后,傍晚放学回到家中,见姥娘站在炕沿旁,一手拿着药,一手端碗水,想给姥爷喂药;我围了过去。姥爷摇头,不吃药,眼却望着我,欲伸胳膊。我知道,姥爷想握我的手。我赶紧双手握住姥爷的一只颤抖的手,他断断续续地低声说:“你年龄小,心还嫩,能力弱……要听领导的话……多向同仁学——学习……按国家……政、政策……办事……还——有……要……关……”至此,姥爷说不出话,手指停颤,胳膊垂下。
  我嗷嗷大哭,满眼漆黑,感觉天塌下来了!姥爷是最疼我的人,我从小是被姥爷扛在肩膀上长大的,临终时,他仍对我的工作放心不下。我知道,那最后一句没说出的话是:“关心所有的学生,不能漏掉一个。”这个遗嘱,影响了我一生。
  正当我遵照姥爷的遗嘱,全力以赴投身于教学工作中时,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9月份,我爸爸又因肝癌在辽宁省抚顺市离世,噩耗传来,天又第二次塌下来,我悲痛万分:
  爸爸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矿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渊博,懂事明理。我一当上中学教师,就把此事写信告诉了有病的爸爸。爸爸立即回信说:“小函:你当上教师,爸爸很高兴。不过万事开头难,教学也如此,要集中精力开个好头!……等我病好,马上回家,具体指导你怎样工作,怎样教好学……”。爸爸啊,您想给我雪中送炭,多么及时啊!您是我多好的爸爸啊!
  爸爸,我一生只记得和你见过三次面。近二年来,我已经长成一个大青年了,我是多么盼望再和你见见面,多么想再聆听您对我的亲切教诲和具体指导啊!可你现在怎么就突然离我而去了呢?
  爸爸啊,我现在怎么办呢?我刚刚从教,学生秋季刚刚入学,我总不能撇下他们不管,只顾自己啊!
  我朝着东北方向,连磕三个头,说:“爸爸,女儿不孝,实在无法分身为你送终,看不到你最后一眼了。不过,你会原谅我的,因为我是遵照你‘要集中精力开个好头’的教诲而这么做的。”
  两个月后,因失去儿子,大病一场的奶奶,在河北省“冶金二十冶”(冶金部下属单位,爷爷工作的地方),也于11月底撒手人寰。不到半年时间,失去三位亲人,谁能受得了?痛定之后,思来想去,我决定还是不去“二十冶”为奶奶送终;因为我正进入教学状态,感到力不从心,急需深入钻研教材,急需深入了解学生,急需向老教师学习教法。——那就化悲痛为力量,以最后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为对升到天堂上的亲人的尽孝吧!
  再说我爷爷料理完我爸爸的丧事,就着手将我们兄弟姐妹7人的户口一个个签到河北省“冶金二十冶”,他要以一己之力承担起抚养我们的责任。他费尽了心思啊!
  1975年3月的一天,爷爷来到庄头村姥娘家,拿出“冶金二十冶”允许给我和姥娘落户口的证明信,决定第二天到村委起出我们的户口,带我们离开庄头村。那天晚上,爷爷和我面对面坐着。他满头白发,一脸皱纹,两眼泪花,说:“小函啊,去‘二十冶’,你是最后一个了,你先去的5个弟、妹,已经安排去读高中或初中了;你大姐,经过培训,已经分配在“上海宝钢”工作了;你去了,经过一段培训,也会被分配到冶金部所属的分散在全国的一些部门工作的。——城市比乡村好,你看,农村既穷且脏,又挣不到钱,过去你一个人的生活费是你每个弟、妹的双倍,现在好了,你终于将要给我的经济负担减压了。”说完,他饱经风霜的满脸皱纹有所舒展,露出几丝知足的欣慰。
  “好的,爷爷,我明天跟你走。”爷爷为了我们的前途和工作费尽心思,奔波操劳;他那白发、皱纹、泪花令人心疼;我真想围在他的身边,让他疲惫的心态舒缓休息。可是晚上躺在床上,同学们课堂上聚精会神的那求知欲望,课外围着我叫我“老师”的那甜美声音,总是挥之不去——教学,已成为我难以割舍的事业。是走还是不走?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最终感情的天平在“不走”的那一头下落。
  第二天,我对爷爷说:“爷爷,我不走了,想在农村教学。”
  “真的吗?”
  “真的!”
  爷爷听后老泪纵横,指着我的鼻子,呵斥我不知好歹,说我不是他的亲孙女,并说以后再不给我寄钱,断绝所有联系,永不管我(这是些气话,后被实践证明),一跺脚走了。
  爷爷走后,我嚎啕大哭,感到对不住爷爷:我桀骜不驯地与他逆行,把他历尽沧桑的疲惫之心,碾压得粉碎!——以后爷爷将不给我寄钱了,那个特困的学生我将用什么办法对他进行援助?一连几天,我以泪水洗面。
  但一走进学校,一见到我的学生,心情马上舒畅起来。1975年7月,结束了我任教的第二个学期。一年来,由于我谦虚谨慎,努力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领导,尊重同仁,关心同学,教学成绩也很不错,赢得了领导、同仁、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被授予了“红卫公社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三,献身素质教育,美感充实身心。
  1975年秋季入学,除了继续任教英语课,学校领导又安排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职务,我一直干到退休,共35年。
  在我36年的教学生涯(1974年——2010年)中,遇到了中国社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拨乱反正,放手“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随即陆续开启了大变革。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迅猛前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是非常英明的战略决策。
  1986年4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落实这一法律,我们神堂镇(红卫公社)7个民办的联中和一个公办中学——掖县第23中进行合并,整合成4个公办中学。2000年又合并为一个神堂中学。我,一个民办教师,工作单位已经是公办中学,这使我提高了身价,倍感光荣,倍感责任的重大,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确立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的战略决策。对于素质教育,我举双手赞成;因为我的已经形成的“关心所有学生”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的教育”的理念完全一致,使我异常兴奋,标志着我很快从素质教育的必然王国走进了自由王国。
  总起来说,36年来,对我个人而言,不管在哪个中学,无论任民办教师还是任公办教师,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所得,都是顺风顺水,称心如意:个人年终考评,除了最后几年,其余均为优秀;在自己的身份及其待遇的转好质变上也是一顺百顺,心满意足:1994年由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1997年由中学二级教师晋升为一级教师、2005年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均为水到渠成,无阻无碍。
  以现在的观点看我,一个没有受过师范专业学校的培育,一高中毕业就马上任初中教师,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就工作得游刃有余的职业能力,是不可思议的。不过,回到1974年,这样的事情很平常。那时候提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即用毛泽东同志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句话曾经启发我,要在教学中学习教学!不懂教法、不懂教态、不懂板书,就向老教师们学习,使教学能力年年加强;学识浅薄,吃不透教材,还是向老教师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进修班,专业知识达到了英语大专水平,这就是教学相长!当时的社会“向雷锋学习”、“向焦裕禄学习”的风气很浓,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的共同特点是不讲价钱、不计报酬地干好自己的份内和份外之事。我姥爷的优秀品德,特别是“关心所有学生,不能漏掉一个”的遗嘱,对我做好班主任工作、践行素质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5年来,我一直铭记我姥爷的遗嘱,努力学习雷锋、焦裕禄的精神,为了弄清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校内利用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一个不漏地找学生谈心;在校外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再一个不漏地进行家访,向家长们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家长们很感动,决心与我合作,共同抚育学生健康成长。对一些有困难的同学,我就出钱给以帮助;有巨大困难的家庭,我一年会去他家三四次:林平同学是个孤儿,他一年四季的衣服都由我为他买;肖洪韦同学的母亲早已去世,父亲又常年有病,他父子二人的衣、裤、鞋、帽,也全由我出资买来赠给。这两个同学,在他们的家中,都曾流着眼泪喊我“妈妈”。当然了,喊我“妈妈”的,何止这样的特困生!——家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家长和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关爱”,对老师回报的是“尊重”。此外,对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因什么情况落下的功课,我都想方设法给他们补上,让他们全面发展,决不让英语成绩差而拖后腿,同样获得同学们的感激和尊重。总之,35年来,我对每一届的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状况、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了如指掌,给予有的放矢的具体指教,获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信任;同学们也真的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己妈妈”,不管什么话都愿意对我讲。教学的双方,一方关爱,一方尊重,双方合力,其教学效果肯定顶呱呱。其实这是现在提倡的“合作的教学法”。
  但是,在家庭生活上,我一直在逆行。1980年,我24岁,还是民办教师,只在村子里挣工分。那个年头,我们庄头村只种粮食作物,没有企业,常年不开资。那年春天,爷爷在河北省的“二十冶”退休了,请求了有关单位的特殊批准;由我去接他的班。爷爷开好介绍信,直奔山东老家庄头村,劝我必须跟他走,因为这是我进城工作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看到爷爷眼睛红肿,身体驼背,感到他的生活压力太大了!我不能再让他失望了。但我又不愿意突然离开三尺讲台,找理由说:“爷爷,期中考试来临,等期中考试完了咱们再走吧。”
  没等到期中考试,爷爷手中的介绍信到期(半月内有效),只好回“二十冶”重开。等期中考试结束,我又说:“爷爷,通过期中考试,有些知识学生考得不理想,需要我再给学生们补习补习。”这样一拖再拖,爷爷手中的第二份介绍信又过期了,只好回“二十冶”开来第三份介绍信,并且对我说:“爷爷知道你爱教学,那边的领导已经许诺,也让你当教师。”
  这时候,学校领导、老师,村委干部,街坊邻居都劝我跟爷爷走,我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我的同学们。
  走的那天,我班学生一个不少的来为我送行,他们一一与我握别,并祝我一路平安、工作顺利、经常通信,等等。我一一感谢。突然,一个同学“哇”的一声大哭,再高喊:“老师,我不要你走!”,接着紧紧抱住我。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同学也都这么喊,哭成一片,把我围得水泄不通。我的眼泪也唰唰而下,与他们抱成一团。——送别场面演变成挽留场面。
  我分开众人,走到爷爷面前,跪下说:“爷爷,您带我离开这里,是因为农村生活穷、苦、脏、累。可这里的山水滋养我发育成人,深恩难忘啊!再说,你可以把我带走,但您带不走这群贫困学生,他们把我爱到他们的骨子里,与我难分难舍啊!爷爷,我想与他们在一起,又不想走了!”
  见到此场景,爷爷又一次老泪纵横;不过,这次他不是着急发火,也没有说气话。他一面将我从地上拉起,一面说:“我的好孙女,快起来!”然后从内衣口袋里掏出15元钱,塞到我的手里,语重心长地继续说,“现在我什么都明白了,你就留在这里吧,我支持;这15元钱,还是你一个月的生活费,如果不够用,一定给爷爷去信,爷爷一定帮你。”
  爷爷,我最亲爱的爷爷啊!您终于理解了孙女的心:孙女爱家乡,比爱什么地方都爱得深沉;孙女爱教学,比爱什么工作都爱得执着;孙女爱她的学生,比爱什么人都爱得纯真!
  我从事教学工作36年,不管是任社办教师还是任公办教师,我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在我镇同年级的班级中名列前茅;他们经常代表我镇学校参加全县、全省和全国的英语比赛,成绩优异。仅举两例,请看奖状:“崔孟超同学,在197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成绩优异,荣获初中组三等奖”,“刘鲁梅同学,在1999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成绩优异,荣获三年级组二等奖。特发此证,以示表彰”。
  我的工作业绩,也得到了更高级别的领导部门的认可:曾获得过莱州市级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获得过“莱州市巾帼建功杯”一等奖,还荣获过“烟台市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我荣誉的最亮点,是在1992年7月山东省教育工会举办的“山东省青年教师‘我为教育献青春’事迹报告会”(后面简称“报告会”)上所做的自我事迹报告。所有作报告的人都是在全省范围内,从最基层开始,经过层层选拔,推举上来的,历时一年多。我首先在我们神堂中学的报告会上脱颖而出,便只身代表神堂中学参加了莱州市的报告会。莱州市的报告会结束,只设的一个“优秀奖”被我获得,又只身代表莱州市去参加烟台市的报告会。烟台市的报告会结束,我又脱颖而出,还是只身代表烟台市去参加了山东省的报告会。山东省的报告会结束,省组织单位不设等级奖,只发荣誉证书,来自各个地区的演讲代表所获的荣誉证书的内容均为手写,除名字不同,其余的都一样。我的那张证书上是这么写的:
  李函同志在山东省青年教师“我为教育献青春”活动中,作出突出成绩,被推荐出席山东省青年教师“我为教育献青春”事迹报告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事迹报告。
                      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山东省教育工会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1993年,莱州市教育局把我的事迹编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事迹材料汇编》中,编入《青春的光辉》一书中。
  四,素质教育的美感在退休之后的余波。
  我退休已经11年了,日子过得清闲、淡雅,无非是买菜、做饭、散步、聊天——自豪于今天祖国的富强,满足于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不时有两个女儿带着他们的孩子驱车回家探望,其乐融融。到了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家中就热闹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昔日学生(包括莱州当地的)来看我,向我问好和祝福。家中室内和室外,成为当年的教室和校园,洋溢着师生互信互爱的美好氛围。还不乏有学生叫我声“妈妈”,例如孙旭晓同学,在初三下学期从东北转学插到我班,他没学过英语,但其它各科的成绩都很优秀,看着他着急而无奈的样子,令人心疼。再有一年多点儿时间就要中考了,怎么办?让他因英语成绩差而考不上重点高中吗?不能,决不能!“关心所有的学生,不能漏掉一个”的爷爷遗嘱,又在我耳边响起,于是我从英语第一册开始,利用夜晚、星期天、节假日、甚至春节的正月初一都给他补课。终于使他以英语90分的中考成绩,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后又考进南京名牌大学。现在在威海市一个重要部门担任一个理想的职务。去年春节正月初一,他给我拜年,一进门就喊“老师春节好”,再走上前来,与我拥抱,说:“妈妈,没有您过去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妈——,我永远爱你!” 在教学时,学生叫我“妈妈”,我坚决制止,因为这不符合师生的正常关系。可现在却屡禁不止了,可能是学生们欺负我不在其职,没有其威,因而无法无天,“造反”了!既然如此,索性就任其自由,遂其所愿吧。但我对我自己的言行,则始终以“教书育人”的教师天职严加规范,说:“孙旭晓同学,你现在的理想工作,是你自己刻苦学习的回报,而我这个英语教师的所作所为,还划不到‘帮助’的范畴,只是尽到了老师应尽的教学责任。”
  实事求是地讲,我今天桃李满天下,是因为我过去教书育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践行的是素质教育,获得了广大同学们的尊重。党和国家也给予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样的成就,除了我的主观努力外,更重要的是有党的政策的光辉指引,有各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有很多老师同仁的具体帮助。在此,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可敬可爱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



难忘的初中母校


  我们的初中母校是掖县第十三中学。58年来,尽管母校的名字换了又换,教学性质变了又变,外形包装越来越美艳,可令我们最难忘怀的情结,还是她那雏形的模样和被肢解了的残体。母校啊,在您那里我们曾留下了修建校舍的汗水,曾遭受着连年饥饿的折磨,曾经历了立志成才的励志,曾沐浴着老师们浩浩荡荡的教书育人的恩泽。

  1960年8月中旬的一天头午,我们怀揣着掖县第十三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和起出的户口证明,背着铺盖和书包,提着吃喝所需的日用品,朝着西北方向、10多华里之外的第十三中学走去,算是开始了读初中的学习生涯。一路上的心情,全是对十三中的美好梦想:中学么,总会比小学有气派!一定有雄伟的校门,坚固的院墙,漂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知识渊博的老师……
  掖县第十三中学位于东宋村村东。来到这里,美梦竟然被击得粉碎!学校没有院墙,没有大门;一条宽阔的道路南北笔直,长约120多米;其路西面南半部有几排房子,前排是教室,后面的是教师办公室及老师和学生的宿舍;其路东面南半部是操场,并不平整;路的北端东面有些房子的烟囱冒着烟,肯定是伙房。我们是被十三中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共分四个班,每班48人左右。大家各自找到所分班级的教室,我是分在在一级三班。进门一看,大吃一惊!这叫教室吗?三间房子空荡荡的,除了东山墙上有一块用水泥掺石墨刚抹成的黑板外,中央便是一个大大的土坑,那是抹教室的里墙皮掘土所致;教室外,也是布满了大大小小不等的土坑,其中的土是用去封盖屋顶了。宿舍呢?还没有装修好,只得暂借东宋村一些农户闲置的房屋,临时在地上铺些麦秸草,将就着睡在上面:便是宿舍了。
  入学后,我们并没有学习,也没有地方学习,而是在烈日炎炎下,在老师们的带领和指挥下,汗流浃背地参加体力劳动:首先是修建教室,同学们用土筐或土篮子从远处运来土,填平教室里的大坑,让建筑师傅在黑板下垒砌了讲台;再去填平教室外所有的土坑以及修建操场和大大小小的各种道路。大约半个月后,教室里才运进课桌、凳子,我们才听课学习。教室宽敞明亮,桌凳整洁,在此听课,心情特别的美。各任课老师讲课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抑扬顿挫,声声入耳。课外活动,校园地面如镜,那可是我们的血汗凝成,在上面踢毽跳绳,熙熙攘攘,好不快活!——我们也初次尝到了人生自食其力的喜悦。
  到了晚秋,国家粮食储存极端不足,办学资金严重短缺,我们的户口又从学校起出迁回各自的老家,接着有42名大龄学生下放回村参加生产劳动,学校举行了欢送仪式;自此后,个别家庭有巨大困难的同学也陆续自动退学。
  三九严寒的隆冬,教室里寒风透壁,滴水成冰。怎样吃早饭呢?先拿出饭兜里的瓜叶蛋,掰成碎块,放到陶制小盆里;再舀一瓢值日生打来的热开水,倒进陶器盆里。等一会儿,瓜叶蛋碎块不凉了,就就着从家里带来的萝卜咸菜,凑合着吃起来。
  1961年的春天,进入初一的第二学期,由于前两年的自然灾害,我们神堂公社遇到了空前的饥荒,社员每人每月只分到8斤粮食。同学们带来学校的食物,大都是用地瓜蔓或茅根草碾成的细粉、加上点儿玉米面子掺和起来捏成的黑团团。西藤村的柳景云同学,用陶制罐子盛着背来的,却是纯粹的地瓜蔓被碾成细粉而熬制成的黑糊糊。同学们的双腿全都水肿,用手指在腿上随便一按,就是一个深窝窝,很难再鼓平。走十多华里的上学路,中间需要歇几歇。是继续求学还是立即退学?每个同学都曾权衡利弊,作了反复选择。是政治课上“掌握知识”、“立志成才”、“改变贫穷”的思想教育,促使同学们选择不怕饥饿,留校学习。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会还认为,“1961年全国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加强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援,尽最大努力争取农业生产获得最好的收成。”为落实这些方针和政策,我们的学校领导决定对班级布局实行调整,在神堂公社设立两个教学点:一个在留村,一个在丁家村。于是母校肢解为三,神堂公社的学生就近走读上学,解决了走路难和吃饭难的问题。我是去丁家村上的学,一上就是一年半,即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下学期。正副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孙铭典和代数老师张一同,他俩在这里食宿。其他任课老师按着课程表,有课就骑自行车来上课,上完课再回东宋十三中去。寒冬酷暑,风雨无阻。我们丁家村教学点的教室,是一农户弃用的正屋:低矮、狭长、阴暗、潮湿;即使这样,它终归方便了我们。可是它委屈了老师啊!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啊,我们蜷伏在母校被肢解出的残肢上苦苦求学,贪婪地吮吸着您们以瘦骨嶙峋的机体倾情地教书育人而付出的的汗水和心血,政治机体健康发育,爱国思想不断加强,科学知识天天增长,骨子里焕发着顽强不屈、发愤图强的革命前辈的壮美光华!
  在丁家村教学点读书,最难忘的事情还是“饥饿”,饭食是各种无毒的树叶、野菜和草根。虽然它们无毒,但很苦涩!再苦涩也得强咽下,否则心脏会永远休息!不过,那时的精神食粮并不缺乏,精神食粮特指音乐课所学的歌曲和政治课上的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音乐课为例,兼任音乐课的张一同老师曾教了一首陕北民歌《秋收》:“九月里九重阳,哎,收呀收秋忙……,满场的那个新糜子儿,哎,喷呀喷鼻香……”,其歌词通俗平实,其旋律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述说自己所历的美事,娓娓动听。唱着这首歌,仿佛走进秋天,看到丰收,闻到了大黄饼子和小米饭的香味,短时间也就忘掉了饥饿。虽是“短时间”,但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幸福,一种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誓改故乡贫穷面貌为己任的历史担当。
  1962年秋季,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已经落实了一年半,神堂公社的政治形势同全国的政治形势一样,官僚主义的浮夸风彻底纠正过来,田野里的农作物获得丰收,生产救灾初见成效,社员们告别了菜叶果腹的年代,神堂公社的教学点随即被撤消。初中三年级入学,我们又去东宋第十三中学寄宿读书,学校把我们这一级学生又重新编成三个班,每班学生45名左右,我被编进“二级三班”。我们之所以成为二级的学生,是因为1959年东宋公社和神堂公社考入掖县第三中学的初中学生,1961年春季,也来到第十三中学就近上学,直至初中毕业;他们以掖县第十三中的名义参加了高中升学考试,考中了两名学生——刘兆佳和聂清蒲,因而他们成为一级学生了。
  在初中三年级,我们的主食是地瓜、瓜干,营养成分仍然不咋地;但能痛快地填饱肚子,再喝上香喷喷的玉米面子的稀饭,已经是“天堂生活”了。这时候,同学们把主要心思放在学习上。教室的北墙壁上,挂着两块醒目的伟人语录,劝勉我们要刻苦务实:一块是马克思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另一块是毛主席的,“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这两条伟人语录,确实激励出同学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油灯放微光,微光映人像,双目书上过,笔在纸上响”,黑板报上孙笃明同学所作的这五言绝句,形式上虽然平仄字对仗有商榷的地方,但内容上却很真实形象地描绘出同学们在困苦条件下的晚自习上,学习得那么专心致志。
  1963年春季,到了初三第二学期,3月5日,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同学们马上响应,积极投入。那么,向雷锋同志学什么呢?当时形成的至今仍有影响的意识主要有这些:学习雷锋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彻底改造世界观;增强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的真挚感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固然需要钢材,但我们却愿愿做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当时班主任老师让每个同学都装订了一本《向雷锋学习》的笔记本,天天记录着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内容和心得,记录着做好人好事的过程和体会。经过这么学习,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直至今天,我们这代人仍然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看重的是一心为国家多做贡献。  
  1963年夏天升高中考试,我们十三中三个教学班除了考上中专若干名外,考上高中人数为十三名,我们二级三班考上五名,分别是孙延禄、孙显芳、泮业美(女)、张召举、丁宝琦。秋季掖县第三中学高中开学,其高一共收进8所初中考中的学生88名,这8所初中为,三中、五中、七中、九中,十中、十一中、十二中、十三中。其中校址处于平原富饶地区、应考人数最多的三中和九中,考中人数也最多,各自26名,第三名就是我们十三中了。
  其实我们二级三班,还有五名同学完全有能力也读高中,因为他们与考上高中的这些同学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他们没去读高中,不是没考上,而是根本没去考:他们或者父母年老多病,或者兄弟姐妹太多,家中经济力量已经供不起他们继续深造了。他们的名字是:孙广书、赵志坚,刘远生、陶永翠(女)、王秀英(女)。不过,他们凭借初中所学的扎实知识,走进社会也干得风生水起。以三名男同学为例,他们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生都在部队供职,孙广书为军医,赵志坚、刘远生二人官至正、副师级。
  我们二级三班的其他同学,毕业后,听从了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伟大号召,回到了自己的村子里,有的任村委干部,有的当民办教师,有的为赤脚医生,还有的任国家事业单位的基层干部或者是集体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其中有两名同学的业绩应提一提,一是丁发广,当兵时在长岛驻军司令部任作战参谋,在地方退休时为莱州市工商局分局长;另一位是邓瑞昌,他初为村里的赤脚医生,特别精通中医针灸,在掖县大礼堂曾经为众人作过精彩的展示,一根银针,随意准确无误地进出自己身体的任何穴位,后来他被提拔为莱州市人民医院的院长,在这个职位上,任职近30年。
  总之,我们二级三班的每个同学,在自己一生任职的各个岗位上,都曾经大有作为过,为祖国今日之崛起,贡献了毕生的知识和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大有作为,靠的是我们具有雷锋式的爱国热情、掌握着科学文化知识和发扬着革命前辈的发愤图强的大本领,而这大本领,又是靠我们沐浴了母校老师们浩浩荡荡的教书育人的恩泽而生化取得的。敬爱的母校老师啊,为了培育我们成才,您跟我们相随相陪,衣食住行,关爱备至,亲如父母;在三尺讲台上,您们至始至终,全力以赴,辛勤耕耘,竭尽才智;您们“传道、授业、解惑”,瓜干果腹,呕心沥血,瘦骨嶙峋,无怨无悔。58年来,我们每当回忆起在初中母校里的学习情景,学校领导和各任课老师的言谈举止就会在耳边朗朗响起、就会在脑海中历历浮现:他们是,校长董金瑞,教导主任刘成信,学校团支部书记兼文书孙秀兰,政治老师(兼初三班主任)胡长祥,语文老师胡汝秋、孙铭典、杨贵显,数学老师赵培成、张一同、李钦俠,物理老师陶延廷,化学老师孙淑兰,历史老师庞士明,生物老师杜坤……。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啊,您们现在在哪里?身体以及其它的方方面面可好吗?我们真的好想您啊!在此,真诚地祝福您们晚年身体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