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艺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四海艺苑 >> 浏览文章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座谈会在长沙举行
作者:刘鹏波 来源:中国作家网 浏览次数:2181次 更新时间:2025-07-28

  7月26日下午,由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国作协外联部、湖南省作协主办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座谈会在岳麓书院明伦堂举行。与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与湖南作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座谈会现场

  从事湖南地方文献整理工作30多年的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唐浩明向汉学家们介绍了湖湘文化的特色。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湖湘地区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忧患意识浓厚,湖南的知识分子自古就喜欢思索人生和社会问题;程朱理学在湖南的广泛传播,使得湖南的书院教育非常发达,培养了大批人才;近代湘军运动兴起,湖南的书生和农民联手改写了中国历史。

  伊朗汉学家艾森目前在西南大学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长沙。他从中医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他认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也在世界各地受到关注。从历史上看,中国和伊朗的医药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汉朝时期就有贸易往来,到了唐元时期交流更加频繁。中医药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汉学家,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华文化”。

  作家王跃文以《诗经》为例谈到,文学作品不仅能传递历史信息,还能纠正人们对文化的误解。他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客观的描写,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文化传播中肩负重要使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把美好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用文学的方法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客观的美丽中国,把文化传播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形象,落实到生动故事的讲述上。”

  土耳其汉学家吉来十余年间翻译了多部中国文化典籍,有些加印十多次,反映出土耳其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他表示,汉学家有责任把中国的经典翻译给世界读者。目前他翻译了《红楼梦》,目标是把四大名著都译成土耳其文。“经典太多,时间太少。”吉来感慨,就传播效果而言,翻译对象的选取、译文的打磨要考虑读者的兴趣,封面设计对于好的译本也非常重要。

  走入岳麓书院,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有宾至如归之感。这里不仅是历史古迹,到今天仍是学生求学的地方,这与他在西班牙的教学环境很像。他通过教学和翻译两种方式,积极向西班牙语读者传播中华文化。他表示,对外国文化感兴趣,是驱动翻译家翻译的动力所在。当有人问他为什么翻译这么多中国图书,他表示,自己1993年来中国留学、1998年离开,近三十年间一直非常想念中国,翻译便是他思念中国的方式。

  塞尔维亚翻译家约万诺维奇·安娜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塞尔维亚人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进入新世纪,塞尔维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最近十年,有关中国人文、美食、地理的电视节目在塞尔维亚播出,让塞尔维亚人从更多角度了解了当代中国。余华和莫言是塞尔维亚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来中国之前,因为要捐赠签名译本,她还特意在塞尔维亚书店寻找自己翻译的书,结果都买不到了,说明塞尔维亚人民特别喜欢读中国文学。

  与会者表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让大家相聚在岳麓书院。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学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汉学家们肩负着将更多中国经典和文学作品翻译给世界读者的责任,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让中华文化被更多人喜爱。感谢汉学家们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的杰出贡献,希望他们进一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汉学家们在帛书版《道德经》前

  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主席汤素兰,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王婉,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宗宇,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晶萍等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