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在守正创新中让文学与时代同行
作者:于永军 来源:文艺报 浏览次数:4890次 更新时间:2024-02-22

一个民族没有薪火相传的优秀文化品格,就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文化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实践证明,文化的发展贵在“守正创新”。我们今天在新的起点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在守正创新中让文学与时代相融同行,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守正创新中铸造文学的时代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具有超时代的生命力,而其具体表现形式又镌刻着时代印记,闪耀着时代精神。什么是时代精神?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都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这种珍贵的时代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守正创新中铸成的。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在彼此高度契合的探索中,创造性地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也培育了体现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时代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

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为例,回望70多年的光辉历程,人民文学的每一个脚步,都忠实伴随和记录着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与时代同步伐。从讲述革命战争时期仁人志士们秉持的崇高理想和作出的巨大牺牲,到讲述社会主义建设的如火如荼,当代文学为人们了解共和国建设者的精神面貌提供了鲜活教材。改革开放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开风气之先,后续各种文学思潮相互迸发,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作出生动诠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文学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文学创作始终在融入时代中找舞台、在融入人民中找位置,作家们把文学之根深深植入现实生活之中、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使民族复兴的大追求、社会生活的大变革、现实人生的大事件、时代变迁的大影像,在沉甸甸的笔下得到了较及时、较充分的反映,实现了当代文学为时代作传、为历史留影的大目标和大追求,推动新时代文学不断发展。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守共有的精神家园,才会不断产生和强化自豪感与自信心。文学历来都是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最敏锐的记录。在新时代,我们正不断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宏观营造,更需要广大作家在反映时代进步的实践中积极求索。结合点找到了,就找到了记录历史、涵养民族文化的创新点,就找到了衡量自身创作的根本标尺,就有可能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与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学作品。

在守正创新中回答文学的时代课题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路径在于,结合新语境用之直面时代课题。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课题。正确把握和反映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打通人民之间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也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保持向前奔腾力的根本前提。重大现实问题反映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逻辑,隐含着发展的新情况、新可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基于新语境展开新的实践,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推动文化创新。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注重从时代之变中把握艺术脉动,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以精品力作彰显文学理想和文学追求,体现文学的时代价值。

回望历史,在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广大作家以笔为旗,以多样的抗战文艺,召唤人民大众、进步分子积极投身抗战行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广大文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这一时代主题,积极深入斗争实践、生活实践,写出了不少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听到延河水的歌唱,可以听到为了和平、民主、自由、解放而发出的轰轰烈烈的战斗声音,可以看到党带领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峥嵘岁月。

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文学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反映人民生活”的殷殷嘱托,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在表现建党伟业,反映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描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城乡蝶恋与山乡巨变,描绘先进英雄与时代楷模等多个方面,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共吸,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新时代印记、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也使得新时代文学的使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步履坚实地朝着璀璨的远方跋涉前行。

实践证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在破解现实问题和现实矛盾上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直面时代课题中寻找文学创作突破点,把中国故事讲好讲生动,才能有效激励广大人民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力量得到越来越多的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就越焕发出光亮。

在守正创新中开辟文学的时代境界

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质是包容性,它以地负海涵的时代品格,张扬着宽广的胸怀,广纳新质,不断结合新质。这种“广纳”和“结合”,是扬弃,是吐故纳新,使中华文化在有效化解各种时代矛盾中不断开辟新境界,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延安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同志就破解政权建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窑洞对”。面对如何“跳出周期率支配”的历史之问,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党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前瞻性的,不仅是思想的、政治的,也是文化的、美学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状况,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推进。在新时代,我们创造了丰富的中国经验,展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这召唤着广大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进行文学的创造,立足本土讲好中国故事,奋笔书写中华儿女在追求伟大复兴大道上的靓丽身影。这样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的精神图谱,为世界读者所关注。

实践证明,“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来源在创新、在思想解放。置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广大作家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真诚走向广阔天地,感受时代脉搏,汲取生活营养,接受精神洗礼,领悟生活真谛,在虚心向人民学习中确立主题内容,寻找典型素材,选取独特视角,才能积极发挥文学创作吹响时代号角、展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真正赓续中华文脉,谱写时代新华章。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