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奋力续写时代文艺华章
作者:陆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次数:2651次 更新时间:2022-06-03

夏风轻轻掠过,田野的麦穗透着香甜。位于桥儿沟鲁艺旧址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在蓝天白云下静静伫立。80年前的红色五月,革命进程中文艺领域响起的第一声春雷,开启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崭新时代。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者的足迹,历史的洪流展开新征程的乐章。

2014年10月15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新时代文艺发展伟大图景的新擘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指导方针、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创作方法、文艺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他回溯过去,俯瞰今朝,展望未来。“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文艺领域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中肯意见,还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了价值航向。新时代文艺建设的篇章,由此落墨。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百年党的文艺发展历程时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文艺开创新境界,就是要“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

永恒的华章

延安文艺纪念馆前厅,千古流淌的黄河、延安秧歌舞动的红飘带、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四重叠印的视觉图像扑面而来。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白晓刚创作的大型壁画《延安文艺,永恒华章》,以日出东方和雄伟长城象征延安文艺精神的传承发展。

1942年5月2—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计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座谈会于5月2日、16日和23日举行了三次全体大会,毛泽东分别在5月2日和5月23日两次全体大会上讲话。会后,这两次讲话被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基石。这篇经典之作,对党的文艺工作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确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文艺的革命方向问题,为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岁月,长河一瞬,光照千秋。80年来,《讲话》阐述的文艺观在实践意义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观念、创作实践、文艺批评、作品传播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有力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艺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担负着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神圣职责。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始终坚持“人民”作为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一主角”这个中心和重心,并与时代同行,不断深化。80年沧桑巨变,《讲话》精神代代相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讲话》始终是中国文艺实践创造的精神滋养源泉和思想引领旗帜,更是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作,为中国文艺发展而作的永恒华章。

到人民中去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党的文艺思想与文艺路线的形成与成熟,都产生在毛泽东思想日臻成熟的延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和思想原点,都源自于《讲话》。

时间是奋斗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局部执政时期的根据地和边区政府,在“新文化”和抗日救国旗帜的招引下,许多向往光明的爱国人士和知识青年,冲破重重阻力,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加入了这场“创建理想社会的宏大实验”,包括历史学家范文澜,哲学家艾思奇,文学家田间、何其芳、艾青,艺术家吕骥、蔡若虹,等等。这些知识分子的到来,为当时延安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党的文艺工作增添了无限活力。

面对新的环境,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存在着艺术观和艺术立场上的差异,并因此产生了关于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旧形式与新文艺改造的关系、讽刺与暴露的关系、西方现代派与民族艺术形式探索的关系等诸多争论。在争论过程中,部分艺术家在思想上表现出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在行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与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触工农兵。这样的思想争论和创作倾向已经影响到延安的政治文化生态,为确保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服务,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整风运动迫在眉睫。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望着桥儿沟鲁艺旧址前方的群山,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梁星亮告诉记者,正是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思考和构想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

毛泽东深知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战线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文艺应该反映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人民之中,与人民群众交朋友,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人民群众的一切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站在人民立场,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讲话》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与方法,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具体文情,系统地阐述了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中,胡乔木记述道,《讲话》正式发表传到国统区,郭沫若看了之后说:“这个讲话很好,好就好在有经有权。”胡乔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回忆文章里,就“经”“权”之说作了简要的论析:“《讲话》主要有这样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一个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在这两个基本点上,《讲话》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因为《讲话》深刻总结了文学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于文学艺术本质与性能的科学认识与深刻把握,所以胡乔木认为其原则不可动摇。“《讲话》深刻的思想性和说理性,仍使我们每一个相信真理的人感到折服,它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基本内容,将使我们长久地受到教益。”胡乔木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到实践中去

小满时节,延安桥儿沟鲁艺旧址周围,色彩斑斓,美得像一首浪漫的诗篇。回顾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意义,范迪安思绪万千:“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法,中国文艺从此走向一条充满崭新文化理想、体现崭新文化属性的宽阔大道。”

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文艺创作内容来源于主观世界构想还是社会生活的实际,这是文艺作品有无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艾思奇于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后,学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使他的哲学研究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息息相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经典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艾思奇十分敏锐地把握到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他在1941年《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的范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辩证法唯物论应用的最大的历史收获”,“这些著作,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辩证法唯物论的应用,是能够最正确地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论是完全适合于中国的国情的”。

历史性的抵达,往往意味着开创性的出发。《讲话》的发表及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促使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从“改造自己,改造艺术”的高度出发,投身于和工农兵打成一片的下乡运动中。知识分子在深入生活、向基层学习的过程中,以独有的视角开创了独特的“新文化”样式与范本,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军民关系、民主政治生活、土地改革斗争、解放区生产建设、社会新风尚、战斗生活、英雄事迹等主题的优秀作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讲话》精神的核心,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剖析社会生活,创作出同时代相适应的文艺作品;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生活中来,为满足人民精神需要而创作,发挥让人民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功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延安走来的一代知识分子投入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将《讲话》精神贯彻到创作、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研究方向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程中薪火相传。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告诉记者,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站在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壁画前,范迪安表示,这幅作品的名称之所以确定为《延安文艺,永恒华章》,是要表达我们对艺术先贤和延安文艺精神的由衷崇敬。“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延安文艺精神,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经过多年的耕耘,中国文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遵循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中国文艺未来的征程将是星辰大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只要我们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只有立足大地,才能根深叶茂。文艺为人民的传统,始终是文艺工作者的根魂所在。文艺工作者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主动回应时代呼唤,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站在延安桥儿沟的鲁艺旧址,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向阳的话语铿锵有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和实践,必然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重温《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坚持在人民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生动展现和深刻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巨变;深入生活,以学术的方式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扎根人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