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冬奥时间,为文艺提供新的增长点
作者:吴月玲 郑荣健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2627次 更新时间:2022-02-18

  伴随北京冬奥会各项赛事激烈进行当中,冬奥题材文艺创作逐渐火热,冰雪文化话题频频冲上热搜。春节刚过,元宵又至,逛冬奥主题公园、住冰雪主题民宿、滑冰滑雪在雪场撒欢儿,成为许多人体验今年北京年节氛围的时尚方式,而在全国各地,一些特色浓郁的冰上民俗,也以充满生命活力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演绎着冰雪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献礼片之一和我国首部聚焦单板滑雪竞技运动的影片,由叶伟民执导,韩庚、尹昉、郎月婷领衔主演的电影《零度极限》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两代冰雪人初心不改、砥砺奋进拼搏的励志故事。在电影中,韩庚饰演的凌风在国际大赛失利后,回到家乡遇到了一群热爱滑雪的年轻人,在与他们相处间,凌风找回了对滑雪的热爱,重返赛场。“在凌风找回初心的过程中,充满了亲情和友情,也穿插着飞驰同竞技。我们想让观众在领略冰雪运动速度与优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时尚和青春,从而发自内心地关注冰雪运动,让更多人踏上冰场雪场,开启自己的冰雪体验。”叶伟民表示,冰雪文化对自己而言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就是传承。影片中有一个老雪场叫‘塞北雪场’,它有真实的原型,是由老一辈滑雪人退役后开办的, 1996年在河北张家口开业。正是因为老一辈的滑雪人不惧困难,将冰雪文化扎根种植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才能在今天收获蓬勃发展的冰雪产业。
  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冬奥题材、展现冬奥精神和冰雪文化,不少艺术家谈到了自己的深切感悟。冬奥题材电视剧《超越》导演张晓波说:“我不太懂短道速滑,一开始一点不懂,随着我看到编剧团队100多人次的采访资料,我慢慢了解了运动员经历了什么,他们如何一步步地走过来,一直到退役。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采访的这些运动员,他们退役以后,没有一个人真正离开过,他们依然从事着冰雪运动相关的工作,甚至有的人做起了老冰刀。我努力想在这部戏中把运动员的人生,用每一个画面拍出来,让大家看到他们经历过什么。后来在拍摄当中,这个为我做后期短片提供了启示,我觉得这部戏里面应该表现出真实的东西。虽然时间没有那么长,也足以代表我们创作团队对这些运动员的致敬。”
  张晓波透露,因为没有拍过短道速滑,拍摄《超越》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没有国家队的冰场,就在青岛的一个展览馆里面搭建了冰场。拍的时候是夏天,外头30多度高温,里面很冷。拍摄过程中体现的速度非常快,会导致演员、运动员、工作人员受伤,虽然都是小伤,但受伤的比重非常高。而演员从开拍前两个半月进组开始做体能训练,包括冰上训练、陆地训练,他们也有人脚磨伤了,受伤膝盖积水了。“前后有近100个速滑运动员跟我们拍摄全程。我们表现的是速滑运动员,但其实他们身上经历的也是每一个运动员都会经历的,这是《超越》呈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我特别喜欢‘超越’这个名字,因为它已经超越了短道速滑本身,体现出了每一个运动员自己的超越,真正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从冰雪运动、冬奥题材到冰雪文化、冰雪民俗,还辐射着广阔的文化地理和社会生活内涵。中国美协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兵长期致力于冰雪题材美术创作,他认为,冰雪文化是一个涵盖宽广、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凡是以冰雪自然环境或冰雪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一切现象和具有冰雪符号的一切创造,比如与冰雪有关的思想意识、创作生产、生活消费、运动技能、交往交流等等,都是冰雪文化。而在此类题材的文艺创作当中,从感知冰雪气质、体验冰雪生活到提炼冰雪精神、挖掘冰雪内涵,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规律。
  李兵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技法,正是基于对冰雪文化意义和雪山崇高精神的深刻感悟而来的。据他介绍,早年他被组织安排到康巴高原工作长达十年,对冰雪环境中勤劳勇敢顽强朴实的藏族同胞十分敬佩,对坚定雄强傲立寒空的高原雪山十分景仰,特别是通过对雪山的细心观察,他认识到,雪山是纯洁而崇高的,也是坚定而宽厚的,同时又是无私而包容、充满牺牲和奉献精神的。由此进一步感悟,雪山高耸的山峰正是华夏儿女挺起脊梁的象征,雪山的特质正是中国人民坚贞不屈、忠厚朴实、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精神写照,于是他不惜耗时十多年潜心研究雪山画法,成功探索提炼出了中国画新皴法,初步建立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体系。
  在黑龙江多个地区和民族,都有正月十五晚上在冰冻江河上“滚冰祈福”的民间节日习俗。人们吃过晚饭便扶老携幼到邻近的冰冻江面上,观彩灯、放烟火、扭秧歌,儿童们抽冰尜、滑冰铧……气氛红火、热烈异常。然后,将油拌的谷糠、锯末撒成龙形或其它吉祥图形,将它们同时点燃;人们在灯火围成的冰面上打滚、嬉戏,认为这样能够滚掉身上的晦气,新的一年平安健康、万事顺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因冬奥会对冰雪文化的传递传播而成为越来越多人热切期盼体验的画面,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中国民协副主席、大庆师范学院副校长郭崇林介绍,许多传统冰雪民俗,映射出了在恶劣的冰天雪地生存环境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理文化特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因地制宜,山林采伐“放冰排” 、滑雪狩猎“打红围”、凿冰冬钓“坐地库”,并由此形成了“毛皮雪板”山林狩猎和“镩冰下网”冬季捕鱼等诸多生产技艺,进而和谐共生,传承下来“狍皮兽衣”“刨花鱼片”“冰洞雪屋”“狗拉雪橇”等衣食住行的生活智慧;更以冰雕、雪塑,“冰雪龙舟”、“冰雪越野”为代表,绽放出达观豪放的艺术创造和体育竞技的原始生命力。许多冬奥运动项目,也是从这些生产生活内容中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借助举办北京冬奥会,冰雪文化必将更加深入人心,而传统冰雪文化与现代文旅融合,通过富有生动体验性和多元创造性的‘岁时节日’‘文旅会展’的现代文化空间营造,必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郭崇林说。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