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序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家 >> 文艺评论·序跋 >> 浏览文章

周强:随心下潜 笔涉多面——读《石英人性文化随笔选》
作者:周 强 来源:天津日报 浏览次数:11800次 更新时间:2017-03-30
  

  《石英人性文化随笔选》是作家石英最近出版的三十余万字的新著。这本厚重的书,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有较大的知识容量,熔铸了作者的精思,尤其是对人性的剖析。全书贯穿着一条历史发展、人性善恶、文化底蕴的基线,其中不乏别开生面的独立见解。

  作者按全书内容的不同方面,归为以下几类:史眸独观、人物背影、人性探索、哲思憬语、心迹履踪、山川今昔、艺文诗书、地理偶记、生态万象等。自今而昔,从内省到外显,从经国大业到日常生活,可谓纵横交错,巨细相映。大至历史上“农民起义”相纠结问题的探究,小至猫犬鸡鸽“品性”的细加分解;远至青出于蓝权谋表演的司马大都督“狼顾”探秘,近至今日观球心理变化之毫末;谈“天”,有两颗文星命运之反差,说地,有中国地名之多趣。等等,例不一一。

  言及随笔,作者在“自序”中这样说:“随笔作为散文家族的一个品类,其优势和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它的笔调可能是‘随意’的,但表达的意向却应该是比较‘刁’的;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散文相比,它意在说明某种‘道理’,但却是一种很有意味的‘道理’。它可能是幽默的,挺逗的,也可能是很典雅的,颇值得品味的,还可能是口语化的,家常味十足的;它涉猎的面很广泛,历史的、地理的、哲学的、艺术的、世情人生的,无所不包,但有一点,不应是枯燥、干巴的,如是那样,即使有‘理论’,有‘知识’,而无文学,那也不是我们具体所指的随笔。”应该说,此书体现了作者所欲达到的意向和旨趣。

  由于内容多样,书中文章的形式和幅制也相当自如,基本上是遵从有话则长,语尽则短的感觉。长者可达五六千字,短者几百字的也不少。譬如,在一篇印证“大”与“小”的几百字短章中,最后只用几十字归结之:“大有大的壮阔,小有小的精致;大有大的空泛,小有小的充实;大有大的分散,小有小的凝重;大有大的荒寂,小有小的欢乐”(《宇宙与人》)。在另一篇写他幼年时得到一位仗义执言的富家小姐挺身相助,如以叙事散文承担,至少要花费两千字的笔墨,但作者选择了诗化的随笔形式,仅以六七百字却取得了别具意味的效果:“她向被欺侮的我深深瞥了一眼,便拎起书包走了,走了。深蓝色的大褂飘洒着愤懑走了,素洁的白运动鞋踏着雨后的泥泞走了。从那时起她再也没有回来……”书中还间有个别意境浓郁的“纯散文”,如《秋风瑟瑟觅故踪》、《情气·雄风》等。我曾问过作者:这是不是为了充实篇幅?他摇头一笑,答说是有意这样做的:一是为了“点染”,使之不致太单调;二是暗示于读者:广义地说,所谓随笔与“纯散文”没有截然的界线,弄得太绝对化是没有必要的。

  关于语言。石英的散文语言向以清新、凝练、优美而见称。近些年来,幽默,看似不经意的谐趣妙语又成为其鲜明特色。我觉得,反思李自成最终失败的《又逢甲申》,可谓通篇不俗不板的妙文。仅举其中两段,一段是传说李自成没有被杀死,而是作为“奉天玉大和尚”于湖南石门夹山寺出家。作者亦不持此见。他认为“恐怕就连李自成本人如地下有知,也会在草丛间连连摆手:‘不不,宁可惨败也不自欺欺人’。惨败尚可给人以裂骨的刺痛,给后世以警醒;而安慰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糖,甜得让人傻笑,心尖滴血”。当探究起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作者认为绝不可以简单化。“所谓的‘成功’,就是坐稳了基业,而且延续了数百年的皇家基业,当然就没有落得李自成那样的结局。今人谁能回答得一清二楚?能回答的只有残阳未央宫的废墟,还有南京明孝陵石人石马的一脸苦笑……”作者在另一篇小品中说,猫其实也并非毫无骨气,受辱之后也是会生气的,他随即引申说:“近来,看了些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异口同声的结论是:不生气才能长寿,长寿者都是不生气的,这肯定是有道理的。可是,如果人都修炼得不会生气了,那不是也很可悲吗?”作者的辩证往往都在并无疾言厉色的调侃中。

  读说理性的随笔之类,最被吸引的闪光处还应是在作者独特而不乏说服力的创见上。作者对“人性”的见解多迥异于古今的诸多观点,在论及曹魏的系列文章之一的《历史的重合与基因的弱化》一文中,在历述了曹氏一代不如一代之余,特别提到了曹魏倒数第二代的曹髦,作者认为这是一位不甘被司马氏宰割的血性“青年”,他的纠集亲随与司马昭厮拼之举,也许在后世的许多人看来不过是纯属盲动的徒然挣扎,但对比“不拼又如何”,却也不失为沉郁晦暗的大环境中劈空的一声尖啸!而况其人还为后世留下过著名的呼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一直在空气中回荡了一千七百多年,穿越时空,突破了当时的具体指向,而演化为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警示语。

  史学的随笔当然不应是对二十四史一些节段的现代白话的译文,重要的是应该有思考,有发掘,有智性的领悟。不说是一定成为新的金科玉律,起码能使人们品出点滋味,哪怕是摇头晃脑地说声“嗯,不错,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