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理论 >> 艺术理论 >> 浏览文章

张世俊:如何才能够写好行书
作者:闫春玉 来源:书画圈网 浏览次数:4143次 更新时间:2017-06-22

张世俊在沙龙现场发表讲话

  “真正一幅好的行书作品,从它的线条、字体、间架结构,到整个章法、墨色的变化,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琢磨钻研,特别是要从古先贤的碑帖当中认真体会,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原西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张世俊在“书象”艺术品读沙龙上谈到。

617日下午,由北京画友艺术交流中心、书画圈网、号外艺术网、东方美术界联合主办的“书象”艺术品读沙龙在北京画友艺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著名书法家张世俊受邀出席并介绍自己的创作,同时,与参加沙龙的书法爱好者和现场的观众多角度探讨中国书法之美。


张世俊参展作品

  沙龙现场,张世俊首先指出行书的创作是有难度的。首先是线条,线条是表象的东西,一个书法作品的味道如何,首先是线条要美要有力度。线条是一个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形式,在线条解决之后,对于字体的间架结构也要认真研究。其结体大小、疏密、欹正都要认真摆布。字体之后就是章法,即作品里边行与行的距离,字与字的距离,要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错落参差又呼应协调。这样布局之后,整个行书的章法之美才能呈现出来。

  为什么写行书要有楷书的功底?张世俊指出,学习楷书一笔一画它在构成当中,从先贤一直流传下来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上中下架构等等它的布局是黄金分割线,写出来的字体很美,因此我们创作行书的时候,单个字体非常重要。当然不是说一个字写好了,整幅作品就好,也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张世俊参展作品

  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创作时,字与字,行与行,在一幅作品当中要有疏密,使之自然融汇。在创作当中,笔画的提按、结体的变化、墨色的浓淡、行气的流畅等都需要在创作当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字体美的基础上,要注意行与行的布局变化,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

  此外是墨色的运用。张世俊指出,在创作当中,墨汁加水要调配合适,随着水分多少,墨色也在变化中。因此,一幅有味道的作品,事先要有一个设想和整体布局的安排,有一个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张世俊参展作品

  “在行书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去丰富它,特别是对古先贤的法帖,比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名家经典去研究、学习、领会、琢磨,这样对行书才能悟得比较透彻”,张世俊强调,“我们要在艺术的经典中汲取营养,以一种敬畏前贤与敬畏经典的虔诚,去触摸和感悟书法艺术的真谛。在心摹手追中,透过静止的书法线条去体悟动态的书写过程和技法表现,逐步掌握用笔、用墨、结体、布局等技法,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并获得审美的熏陶。”

艺术简介

  张世俊,194212月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参军,长期在北京卫戍区任职。1987年转业到西城区委工作。原西城区政协主席、西城区文联主席、西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生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其自幼追随津门书家魏伯华研习书法。七岁始临柳公权“玄秘塔”,并深入学习唐楷及多种碑帖,后学二王,兼取诸家之长,临池不辍。

  其书作点画瘦硬刚劲,结构严谨峭拔,章法自然散淡;用墨润泽,与其点画、结构、章法相得益彰,形成清新淡雅、不激不厉,优美的典雅书风。

  在部队和地方曾撰写各种文章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红旗”、“军事学术”、“海内与海外”等报刊杂志发表,曾策划并主编《西城赋》、《文渊艺海—北京西城历史文化名人荟萃》大型展览并集结出版,策划创办《北京西城报》及《西城文苑》文学刊物,主编《阜景文化街》、《杏坛撷英》、《京城什刹海》、《胡同春秋》等文史丛书。

  书法作品被宋庆龄故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首都图书馆以及日本东京中野区博物馆收藏。为山东曲阜“论语碑苑”及泰山、北京百望山、黑龙江北大荒等地书法刻石,书作也曾多次作为礼品赠送美国、德国、日本、印尼等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友好人士。著有《张世俊诗词书法集》、《悟之斋文存》。


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