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 >> 浏览文章

先锋诗歌:在言语探险中追问生命
作者:冯晏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6726次 更新时间:2018-04-19

   在欧洲,先锋诗歌有着强大流派和理论主张的支撑,比如荒诞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先锋诗人向前探寻的参照系更加明确,在当代艺术上也有成就突出的代表性人物的超前引领,比如画家罗斯科、基弗、库宁等。他们站在毕加索、达利等那一代大师的肩膀之上探索先锋,赋予了先锋艺术更加宽阔的外延和内涵。西方先锋诗歌也是如此,叶芝、米沃什、布罗茨基等优秀诗人当时创作中的先锋性一直持续到当下,他们具有强大先锋精神的诗歌作品也一直是我国先锋诗人的阅读经典。比如斯蒂文森的诗作《坛子轶事》,放到现在依然是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前沿诗作:“我把一个坛子放在田纳西山顶/使凌乱的荒野环绕着山峰/于是荒野向坛子涌起/不再荒野。”我国古典诗歌也有先锋精神强大的代表诗人,屈原的《天问》里所涉及的宇宙观念,杜甫在苦难中发出的对人世间生存的追问等等,他们用简洁立体的语言,打造了整体的时空感,完成了亘古永恒的经典之作。

    在古今中外艺术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先锋诗人,既吮吸着中西文化的精华,也易在纷繁精彩的表达中失语,他们力图塑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诗歌词语表达上普遍更加鲜明而尖锐,更具创新性,不容易被复制和模仿,似乎有意让传统和历史随处陷入受阻之后的逆转之中。与非先锋诗歌相比,先锋诗歌更强调激情的隐蔽和赋予词语及意象更多层次的内涵。同时,对于先锋诗歌来说,被说出来的语言及没有被言说的部分同样重要,先锋诗人需要在作品格局中的无声处、空白处发力。美国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在他震惊于世的先锋作品《4分33秒》中所表达的那份宏达的沉默,正是先锋精神所探索的深度、广度与方向,而“精神的广度和沉默的广度是相互依存、合为一体的”(马克思·皮卡德语)。

    对生命深层状态的追问是先锋精神的坐标系。先锋精神也是一种通过观念去发现真理的艺术追求,由一个又一个艺术上深层次的创新观念形成,它势必对诗人精神呈现的要求越来越复杂,需要诗人对内在生命体验不断扩展,只有建立在大量丰富敏感的生命体验之上,先锋诗人才会接收到缪斯女神赐予的玄思,感知神秘的艺术前沿,那些灵感里的奇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先锋诗人致力于在结构、意象和语感上独辟蹊径,但脱离逻辑并不等于没有逻辑。正如超现实主义是主观精神现象的隐秘部分与自然神秘现象之间的一种对接、潜意识与宇宙之间的一种交流,先锋诗歌写作同样要求诗人在语言的创新中重新确认生命的维度。诗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入探索及其在词语中所抵达的感知或者超越知觉的经验部分,才是先锋诗创作更重要的内核。正如胡塞尔所说,“人的精神并不会把对象——显示在自己眼前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去知觉,而是要超越知觉”。先锋诗人的创作过程,就是确立潜意识在语言艺术中位置的过程(这有别于一首诗中偶尔表现出的先锋元素),是赋予传统以全新视角以及超越经验的尝试,是破坏与建设的统一,是为生命体验寻找表达出口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面临逻辑与非逻辑、经验与非经验、神秘性与科学性、历史与超现实的重重纠葛。

    真正读懂先锋诗歌是不易的,认知度不同的人们对先锋诗歌理解的分歧会永远存在。先锋元素、先锋性和先锋精神是诗人的创作中三个递进的层次,它们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此,手握纸笔的先锋诗人所面临的是一条艰难而神圣的生命探索之路,这条路盘旋往复,永无终点。



错误:45009错误: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