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秉胜,男,汉族,江西省进贤县人,1936年2月生,幼时念过近六年私塾。1947年7月毕业于南昌市国民中心小学。1955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立樟树农校农作物栽培专业。后分在都昌县农技站工作,1983年底调回进贤县农业局工作,1987年评上中级农艺师,先后在农业基层蹲点工作长达20余年之久,1996年退休。1996年5月我写的《沼液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文被四川省成都评上“全国优秀科技论文奖”,此文刊登在《江西农业科技》1996年9月刊物上。2005年开始学写顺口溜短诗,2007年中共进贤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廉政短信”有奖征文比赛,我以“当好官夫人”10行短诗荣获全县二等奖,后又经过修改补充于2009年首次参加北京“祖国好”华语全国文学艺术征文比赛,又获得一等奖。此后多次参与《东方美》、《中华颂》、《时代颂歌》等诗歌征文均获好评。详细
综合展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展厅 >> 综合展厅 >> 浏览文章

值得珍藏的记忆
作者:傅秉胜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2991次 更新时间:2017-06-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施政纲领。政治稳定,经济腾飞,尤其是长期徘徊不前的“三农”走出低谷,百业兴旺,气象万千。接二连三地覆复天翻的历史性巨变,成了国人引以为荣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我作为一个从基层走出来的农技干部,耳闻目睹,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借此短文谈谈个人的两大感受:

一、农业税取消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首先2004年中国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征收。从此劳苦农民种田不但不再交公粮,而且每种一亩田还可享受良种、化肥、购买农业机器的国家补贴。这在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朝代,是连想也不敢想的天大的喜事。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有着五千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种田不上交皇粮国税,此前这简直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然而改革后时至今日,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日增强,国家加大了农业投入,促使我国在自然灾害连续不断的袭击下,人民斗志昂扬,苦战巧干,确保我国十二年粮食的持续高产,便是很好的说明。

农业税的取消出现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可喜变化。还意味着外国人需要用上百年的漫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业革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就奇迹般的完成了。凸显出世界上历史最长,占全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的中华这个农业大国跨上了千里马,开始了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历史性大转折,大跨越。更为可嘉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二十一世纪民族自强、大复兴的新曙光,具有中国特色的崛起,创造了数以万计的人间奇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与肯定:“中国人真了不起”中国制造、中国精品、走遍了世界。这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靠他的大智慧不断创新,丰碑将永存。当取消了农业税的特大喜讯见诸报刊后,本人曾即兴写诗一首:

皇粮国税几千年,交公粮,自古然。

农税免征,农民喜心田。

高歌“三农”政策好,感谢党,爱民生。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人才战略的宏观调控下,国家加大了对全民教育事业的投入,让教育行业步入了崭新的辉煌年代。这是我亲身感受的第二体会:学龄儿童,享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惠。城乡儿童,从小学到初中,贫困学生不再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徘徊在校门外。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上学,过去同样办不到。对此我就有着自己的切身感受:新旧社会两重天,成人成材毫无共同的模式可言。

我有同胞弟妹五人,幼妹最小我最大,也最幸运。但我只比二弟大一岁。父亲最担心我长大要被抓壮丁,六岁便让我读书。四兄弟中只有我一个人念过近六年私塾,其他三弟都只读了一两年书,能认会写自己的名字,便先后成了父母种田的好帮手。这倒不能全怨父母的偏心,也不是穷到完全没有读书的条件。我的外祖父胡桂春老先生就住在靠近罗石村不上半华里的燕子抗小村,算得上当地小有名气教了多年私塾的前清一秀才。但父亲考虑到家中吃饭人多开销大、加上兵荒马乱,国民党无穷无尽的苛捐杂税三天两天派上门,没有现金就抓人,实在难对付,父亲常对弟妹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无米饿得慌。”没有人出来种田,多收粮食,今后全家赖以生存的吃穿便会成为生活大难题。像我们这样的穷家底,能让一个人认真读好书,就算很不错事了。

   其实,我能走出封闭式旧私塾教育的大门,转入城市接受设有自然、数理化等课现代新教育,全得益于距村北约九华里地的罗家嘴村大姑母傅金莲的一家人的大帮忙,至今依然记得解放前夕的一个秋季,看到曾经共读过私塾的同窗好友,纷纷离开家园,一个个有如鱼跃龙门似的进入城市读小学念初中时,内心实在既羡慕又着急,又是三个表哥罗先进、先志、先荣等站出来,东奔西走,忙里忙外,为我筹谋献策,梳理关系,帮我挤进省城学习新知识,好在大姑母村上有位在南昌市第八区国民中心小学教书的罗学寅老师,通过他的关系,安排我在该校六年级插班,在学校膳宿,柴米由家中自带,每月仅交纳少量的菜金钱。可是父亲还是感到很费力。进贤县城到南昌市还有60公里的路程,本来来去完全可以乘坐浙赣铁路的火车。但省吃俭用生活惯了的父亲常说“种田人手中的钞票,全靠田中收上的粮食来换取。为了压缩一切可以压缩的开支。往返硬是带着我,迈开两条腿,花上两天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走进省城。途中也舍不得歇饭店,头一天晚上就住在架桥乡过去不远的杜头村,由村上一位从罗石村远嫁出去的老姑婆一家招待膳宿。虽说来自农村,但一个十二三岁,平时又很少走过长路的我,经过一天六十华里的急行军,夜眠时才发现两个脚上都磨起了血泡,对我来说经受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当然最辛苦的还要算父亲,既要帮我挑被和换洗衣物,还得带些家乡特有的农产品,可怜天下父母亲,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比黄金还贵重的求知上进心。班上共有五十余人,只有我一个人是来自农村。逢上学校集会出操,都得穿有四个荷包的中山装制服,可是进城的第一个学期,我连外套在土布棉袄的制服褂子也没缝一件。农村的穷家,供我一个人在城市读书的正常开销都有点力不从心了。在乡下读私塾,用稻谷作学费,这是因为用钞票风险大,物价上涨易贬值,由于师资水平有高低,收费标准自然不一样。一般的启蒙教育,也收一两担谷一年,以后逐年增加。当我读了五年时,学费也就水涨船高地增加到五、六担谷一年了,逢时过节,供老师的烟茶等杂费还要另计算。这对农村田少人多的生活贫困户,确实是个很难承受的沉重包袱。有的负担不起,便只好让孩子中途辍学或拜师学艺。让千千万万有培养前途的寒门学子,失去了继续深造为国家有用人才的良好机遇。

现在可好了,新社会、新世纪。不但从小学到初中学杂费全由国家一手包下来,连书费也全免,更为可喜的是:农村困难户的学生,还可免费享受一顿营养的午餐。近闻沿海发达的工业城市,由于改革开放高额的红利,正在规划包括高中、大学在内的普及教育。想想过去,比比现在,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少年是多么令人感到幸福与自豪!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国家将由此培育出多少参天大树的栋梁之材,中国新星啊!毋庸置疑,充满阳光满怀希望的二十一世纪,肯定是群英辈出,中华民族大崛起、大腾飞的黄金时代。国家培育精英,精英回报祖国,造福全民,中国将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二、峥嵘岁月难忘农家过新年

   一九三七年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五年后日寇魔爪伸向了地处华中的进贤县城,给全县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害。在惨无人道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举措下,老百姓纷纷离乡背井,四处避乱,我的老家在军山湖东岸洪源渡口的池溪乡罗石村,距县城四十华里,乡亲们常夜宿在深山丛林,提心吊胆。罗石村的战略地位很重要,村后是一望无际的丘陵,山庄、和田园;村前小河对面的南岸约两华里处有一座高山是制高点,名叫“浔港岭”森林茂密,它提供罗石村民木料和柴火。每两年分给村民砍伐一次,是乡亲们赖以生存的一个支撑。日本在那里逼村民挖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战壕。村民苦不堪言,加上日军惨无人道,更激起群众对日寇占领充满仇恨,对国民党消极抗日也极为愤恨,村上一些有识之士,编了几句顺口溜:

东洋鬼子别兴高,逼我日夜挖战壕。

日本侵华须清算,子孙代代要记牢。

由于日寇封锁操纵,食盐奇缺,价格猛涨,当时农民用一担稻谷只能换回一斤盐,又由于日寇常下乡骚扰,村民担心用野菜、粗糠辛勤养大的肥猪,随时怕落入鬼子的虎口,都吓得提前宰杀,就连够不上屠宰标准的小猪也难以幸免。造成市场上猪肉供应的特别紧张。村里有些财主过年放肉谷债,从中渔利。用现成稻谷兑换猪肉的可享受担谷供应12斤猪肉的价格优惠,若要赊销到次年新谷上市清帐的,担谷供七斤猪肉还说照顾。当时我家九口人,上有年逾花甲的祖母,下有张口要吃年幼无知的弟妹。论土地湖田涝地,算起来共有三十余亩,由于常闹水灾,三年两淹,兼无钱购置骨粉、枯饼、石灰等商品肥,单靠广种薄收收上来的粮食不仅难以养家糊口,每年还总有一个多月左右青黄不接的春荒难度,苧麻叶、柿树叶、野菜等也成了幼年渡荒的主粮代用品。无法用口粮换取猪肉,父亲只得舍近求远地跑进五十华里的偏远山村通过远方亲友的帮忙总算以担谷赊九斤肉的议价买回十六斤猪肉。父亲提着猪肉回家,守在家门口雀跃欢呼的弟妹们都期望能喝上有几片肉的汤汤水水解解馋。可是在这国难当头的抗日年关,作为穷家难管的母亲,依然有本难念的苦经要唸:首先得从中割下五、六斤肉加工成腊肉,留供明年三、四月份,春插办栽禾饭用,其次还得预留几斤正月迎宾接客用,七除八扣,算算也就所剩无几了。

随着民族的醒觉,在全国人民的铁拳重击下,1945年日本鬼子终于投降了。又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过上了美满幸福的和谐生活。看看现在,由于经济搞活,市场繁荣,猪肉可以随便买,家家户户平时冰箱都储存有鸡、鱼、肉、蛋四味美,像是天天在过年,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难有共同幸福的语言。思今抚昔,现在每逢过年,总难忘抗日年代,农家年难过。在罗石村,村民最盛行的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情景。

据村上宗谱记载,罗石村是从江西省抚州地区的金溪县石门傅家迁徙来的。原来崇山峻岭的金溪县盛产杉木,村上有一群善于走南闯北,会做木材生意的农民撑起着新从深山老林砍下的众多杉木捆绑成木排,沿港而下,来到军山湖南岸的洪源渡口推销建材。当夜幕来临,笼罩大地万家灯火时,便把木排停靠在罗石村西约两百米远的凤凰山头的杉港咀河畔抛锚夜宿。次日凌晨启航时,喜见木排原樟木身舵板上,呈螺旋形地盘旋而上,直到舵把手麻麻密密排列有序地聚满了金光灿灿的彩色螺丝,断定这是一段龙脉极盛的风水宝地,便向附近村民购地十丈建房定居,繁衍生息,后逐渐扩展为千丈初步构成最早罗石村的雏形。由于祖辈的先知先觉,认为一个从外地插竿而入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异乡,要想不受排挤,站稳脚跟,必先注重村民的文化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建设,培养人材,始可振兴村业,光宗耀祖。并把传统文化道德知书识礼,经前人撰写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楹联,用樟木雕刻成文字,悬挂在祖宗堂前的两旁,启迪后辈,艰苦创业,奋发有为。村上的族长等头头也逐步累积公产,购置田亩,将公田于春初分给村上有劳力的贫困户耕种,每年冬至收一次租,租谷纳入公库,作为村民的公益开支,如一年一次的修桥补路,修建凉亭、戏台等场所,并从中划定一笔资金资助勤奋好学有深造前途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求取功名。经过几代人的奋发、拼搏、不断创新,罗石村在明末清初的康熙年代村上终于走出一位省县有名文武双全的傅宏烈将军。在顺治年代凭功名只当了一员小官,但由于慧眼识忠奸,识破明末降将镇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放关引清兵入关,但终将降清反清背叛朝廷,向顺治密上奏章严加防患,顺治误判宏烈挑拨离间,将其打入监狱拟定死刑。顺治不久驾崩,吴三桂果然大反清廷,喜逢康熙执政,寻出宏烈奏章,始悟差点误杀好人,重用宏烈。由于宏烈智勇双全,能征善战,被康熙封为“征辽灭寇威武大将军”并用国库资金在罗石村中心地段建造一幢一连三进,设有三个屋脊,前后都有天井的长方形“将军府”大屋一幢。大屋最热闹的时节要算每年正月初二到元宵这十多天时间,常有远近方圆十多里村的龙灯游村串户,幼时仍记得有龙灯来村前,必先提前两天散发通知,每次张灯结彩的龙灯进村后,最先是乐队吹弹歌唱,敲锣打鼓先进将军府大屋,让龙灯在大屋内转上几圈。凡村上办有喜事的农户都得包上红包敬上茶酒为龙灯披红结彩。很可惜此大屋在土改分给几家贫困户后各自拆迁另建,从此在罗石村延续三百多年的“将军府大屋”仅仅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省、县领导多次派出专家学者往罗石考察访问,组织老农座谈,意欲恢复原貌,都因具有历史珍藏价值贵重文物多在拆迁中被损坏或丢失,只从宏烈以身殉职三年后建造将军府时,由康熙御笔亲书的“世笃忠贞”几百公斤的石匾(原建在将军府进前门第一个天井屋墙壁上),被县历史文物博物馆收存保管。

继罗石村傅宏烈将军后,各代读书上进求得功名的文人学士也就逐年有增,村上有一个最大的房族“大堂前”供养祖宗存放灵位的祖宗屋,是具有一个天井的砖墙大屋,四壁挂满取得功名人士的“进士及第”“解元”等各种大匾,鼎盛期一年有二十四个书箱走出村门,赴外地为官上任或传道讲学。因为都是正月初一前就要提前离家,后有读书人倡议,大家热热闹闹选定每年腊月廿四日团聚在家,先过一个蒸肉小年、再上任。这一天家家都得杀猪、宰禽用猪头、雄鸡、大鱼进入祖庙祭祖敬神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小年的乡俗也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可在上纪纪四十年代,日寇侵占进贤县城,人民衣食难全,农户无猪可宰,蒸肉年怎么过?母亲确实动了很多的脑筋。“肉不够,薯芋凑、荤素搭配很重要”。先把两斤瘦猪肉切片无法再薄的肉片,再糊上精心巧制的厚厚的五香粉米,蒸了大半锅,米粉蒸甜薯,蒸脆藕、蒸油豆腐、鱼片、芋头等多种滋味的米粉蒸制品,就连平时最不常吃的柚子片也派上用场,加盟蒸制家族群。开膳时,最先端上餐桌的自然是平时同样不易品尝的蒸薯芋、蒸油豆腐等可口新菜谱,作为最后一盘本该唱主角的压轴菜——五香蒸肉片,由于姗姗来迟,弟妹们早就被最先上桌的薯芋、油豆腐等填包了肚子,香溢四散,营养味美的蒸肉片都只是过眼烟云地欣赏一望,反而成了年夜饭年年有余,有吃有剩的陈列摆设品。

儿童们都盼望过年,还意味着除了一饱口福,更可以穿上新衣服。不过对于生活越过越美好的现代孩子有关吃穿玩乐的传统老话题,早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再拿穿来说,不少家长过年可让孩子穿上漂漂亮亮几百元、上千元一套的新潮鸭绒袄过冬,平时只要有新款上市更是来者不拒,尽量满足。但在抗日年代成长的孩子,可没有这么幸运。这除了生产力落后,家境贫穷外,还有个千百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物尽其用,珍惜资源”的节约老传统。以前多子多女的农家,总是一件新棉袄大哥穿后,还得移交给二弟、二弟穿旧,经过千针万线的缝补,再传给老三或老四,轮到老四上身面料再厚再好的家纺土布棉袄也变成破衣烂杉,补丁加补丁的破絮了。这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最好解说。

如今孩子们过年,家长同样要给压岁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发,亲戚也给,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解放前农村盛行的压岁钱不外是铜板和铜钱,铜板又叫角子,用纯铜做材料,民国初期各省都设有专门铸造铜板的工厂,幼时就见过江西、福建、浙江等省铸造的不同画面的铜板,可和纸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铜钱亦用纯铜制成内方外圆,比铜板略小一点,曾是明清王朝使用最广的货币,正面都铸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等字样,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于1911年推翻满清,成立“中华民国”后货币功能丧失,老年人便把满清十个皇帝的铜钱,用丝线串结成艺术装饰品,过年除夕之夜发给孩子压岁,佩戴在儿童颈项下或胸前,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长命百岁”。家境好一点的发铜板压岁,贫困户便用铜钱代替,弟妹们领到的压岁钱是铜钱,很不高兴闹着要换成铜板。好在家有出生于1919年,毕业于江西省贵溪乡村简易师范的叔父傅岩贤(号银波,字英美)特别喜欢弟妹,师范毕业后分在罗石保学任负责人经常教民众大唱抗日救国歌曲,组织儿童学唱“打倒日本,救中国”等简单易记短歌,经常和儿童同玩,“捉汉奸、除内贼”等游戏,见弟妹因压岁钱闹情绪,忙抓住时机,给弟妹大讲革命故事,弟妹们又最爱听叔父有声有色的神奇传说,很快破涕为笑,一场闹压岁铜钱的家庭小风波,很快也就风平浪静下来了。后来叔父感于此事,便把抗日时期的现实生活和正义民族自卫战争必胜的百姓心态拟了一幅对联,张贴在老家大厅的堂前柱上。

喜欢过年,年年有过,过差啦,又过,过下去,肯定过好。

决心打仗,仗仗要打,打输了,再打,打到底,包管打赢。

叔父这种坚持抗日必胜的理念,鼓舞着我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鞠躬尽瘁,将伴随我一生。



上一篇:楹联
下一篇:“悦苑花开别样红”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