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秉胜,男,汉族,江西省进贤县人,1936年2月生,幼时念过近六年私塾。1947年7月毕业于南昌市国民中心小学。1955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立樟树农校农作物栽培专业。后分在都昌县农技站工作,1983年底调回进贤县农业局工作,1987年评上中级农艺师,先后在农业基层蹲点工作长达20余年之久,1996年退休。1996年5月我写的《沼液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文被四川省成都评上“全国优秀科技论文奖”,此文刊登在《江西农业科技》1996年9月刊物上。2005年开始学写顺口溜短诗,2007年中共进贤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廉政短信”有奖征文比赛,我以“当好官夫人”10行短诗荣获全县二等奖,后又经过修改补充于2009年首次参加北京“祖国好”华语全国文学艺术征文比赛,又获得一等奖。此后多次参与《东方美》、《中华颂》、《时代颂歌》等诗歌征文均获好评。详细
综合展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展厅 >> 综合展厅 >> 浏览文章

“悦苑花开别样红”
作者:傅秉胜 来源: 浏览次数:3018次 更新时间:2017-06-14

我是上世纪1955年7月走出“江西省立樟树农校”校门的第四届中专毕业生。1960年7月当我满怀信心在基层一线服务年满五周年,有资格报考高等院校,却因大学美梦的突然破裂,遭遇到“降薪一级,下放劳动锻炼”无限期延长厄运的1962年4月我开始由国家正式干部转变为进贤县自食其力的农民身份了。那时正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袭击的特殊困难时期,粮油普遍减产,农民过着食不裹腹的苦日子,也就可想而知,像我这个从未学过犁田、插秧等基本技能的学生出身,只能在生产队干些耙田、放牛、打杂等次要劳动,靠每天赚六、七分底分,在农村混生活,就更不容易。由于家住滨湖三年两淹,无钱买枯饼骨肥、石灰等商品肥料,单靠剥削地力、广种薄收,收上来的粮产也就更低。记得那时一个评拾分底分的强劳动力,干一天活记上十分,一天还分配不到一元钱的低收入工资水平下,我干完一年,全天出勤,也只能赚够一年的基本口粮钱,连过年想缝一套换洗新衣的买布钱,也没有赚到。好在六、七十年代,进贤县特大水利工程项目特别多,生产队需要安排肩不离担出卖苦力的挑堤民工,十有九次我都占有名额,像修建漫长的康乐大堤,衙前的秧塘水库,从开头到收尾我都是固定的挑堤老民工。最苦的要算修康乐圩,由于地广村少,没有民房借住,五十多天生产大队几十个人都挤住在人字形稻草作瓦,大竹为柱的竹制工棚的潮湿的地铺上。其实拿我来谈,不熟犁田插秧,也只有参加长年累月的挑圩筑坝的水利工,最能体现同工同酬的得分公平。上水利工地虽然苦一点,但赚的工分多,饭能保证吃饱,还能在出差前向生产队预支一些外出买菜的生活补贴钱,这对我来谈是一件苦中寻乐,求之不得的好事,因为我平时最爱读书看报,总要从出差有限的生活补贴中省吃俭用挤出些钱添购一些像《唐诗一百首》《宋词两百首》等古典文学作品来作为精神食粮,如饥似渴地学而不厌。尽管为了求生而南征北战,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固定的生活场所,也未能从唐诗宋词中学会作诗填词的系统知识,但还是从这批良师友益的古典名著中,培养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具体归纳出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1、结合农村劳动磨练、锻炼了意志和毅力,更进一步理解农民种田的劳苦,和“粒粒皆辛苦”的真实体验,曾写有如下四句顺口打油诗。

增产竞赛九十天,农夫终日伴禾田。

体验“粒粒皆辛苦”,见证“茎叶汗珠连”。

2、在解放后的农村度过了十多个新春佳节,每年春节凭自己对楹联的一知半解,试笔撰写了一些供自家应用的春联,如贴在大门前的有:

(一)万象更新,秀丽城乡争跃进;

   千亩连片,绿油稻棉竟丰收。

(二)勤劳致富农家乐;

   科技生财邻里欢。

 

贴在厅堂的有:论生产,勤为增财摇钱树。

              谈致富,俭乃节约聚宝盆。

传家无旁策,克勤克俭光先祖。

教子有良方,惟读惟耕启后贤。

3、在家务农的六十年代,在不宽敞的卧室兼书房内,曾用自己的名字嵌在对联里,作了一副书房门联如下:

写诗全靠灵感,应勤走村串户,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兴来秉笔有新作;

为文贵在推敲,要善锤词练句,紧扣主题,塑造形象,意达胜篇无浮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作期间从乡下收集到一房门楹联:

名家总以书为骨;昌后全凭德作胎。

我估计此为“名昌”家主书房门前的嵌字联,“认为书为骨,德作胎”很有新意,便有感而发补充成下联:

善始应善终,勤学好问,尊师重教,知书识礼,名家总以书为骨;

真情得真报,乐善重施,济世扶贫,造福全民,昌后全凭德作胎。

4、1978年邓副主席重新上台后,我在六十年代受到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后,重新恢复工作,围绕利用反腐倡廉和重视民风和家教的建设等有关资料,撰写了一幅长达30余字楹联如下:

深思净土为乐土,愿公仆身先士卒勤政廉明作示范,克己奉公敬业爱岗,以民为本造福四方展雄才,勿图生前金玉满堂,豪华别墅,琳琅满目层层贵;

细想家教亦国教,盼家主言传身递崇善乐施树典型,尊德重道扶弱济贫,从我做起播惠千载扬清风,长愿身后贤士云集,诗书继世群星辈出代代强。

5、2007年红五月,中共进贤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廉政短信比赛有奖征文活动,我以《当好官夫人》十行短诗参赛。当年九月接到县委宣传部通知,到宣传部走一趟,原来《当好官夫人》被评为全县二等奖,当场发放给我四张百元红色大钞,算作二等奖奖金。全诗为:

身居夫后院,宁静心超然。

不染铜臭味,妨效污泥莲。

乐为贤内助,扶正夫心田。

当官富一方,崇善共枕眠。

廉政港湾暖,清白满人间。

2009年将此诗修改为14行《当好官夫人》又在北京“祖国好华语全国文学艺术大赛”征文荣获一等奖。

附:本文写后的自我感言

写完这个“悦读改变人生”专题征文的短稿,我总觉得《江南都市报》带了一个好头,称得上是新闻媒体的一种创举。认真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袭击,粮油棉普遍减产,农民过着食不裹腹的苦难生活,依然奋发图强的战天斗地,在改变自然生态的同时,五十六个大团结的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的全国人民也不忘挤出时间对精神食粮的勤于探索和追求。如饥似渴地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汉文章等经典书籍中吸取营养,增长知识,掀起数以千万计的求知热、读书潮、争分夺秒、苦读成才,甚至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如果把这些年来的真实事迹原汁原味地书写出来,实际上开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传奇人生的先河。让这些中国故事、中国传奇走出国门,传播世界,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国文化这个对外开放的大窗口,近距离地读懂中国,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一件好事,值得点赞!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