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秉胜,男,汉族,江西省进贤县人,1936年2月生,幼时念过近六年私塾。1947年7月毕业于南昌市国民中心小学。1955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立樟树农校农作物栽培专业。后分在都昌县农技站工作,1983年底调回进贤县农业局工作,1987年评上中级农艺师,先后在农业基层蹲点工作长达20余年之久,1996年退休。1996年5月我写的《沼液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文被四川省成都评上“全国优秀科技论文奖”,此文刊登在《江西农业科技》1996年9月刊物上。2005年开始学写顺口溜短诗,2007年中共进贤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廉政短信”有奖征文比赛,我以“当好官夫人”10行短诗荣获全县二等奖,后又经过修改补充于2009年首次参加北京“祖国好”华语全国文学艺术征文比赛,又获得一等奖。此后多次参与《东方美》、《中华颂》、《时代颂歌》等诗歌征文均获好评。详细
综合展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展厅 >> 综合展厅 >> 浏览文章

略谈从“追梦到圆梦”这段路
作者:傅秉胜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2750次 更新时间:2017-06-14

2014年北京第六届“祖国好”征文将《一个农技干部的坎坷人生》散文评奖公开发表后,有同事问我,为了一个‘大学美梦’的追求,换来多年的坎坷人生,你不觉得遗恨终生吗?“我淡然一笑”没什么遗恨可言,凡事都要从两方面来看。通过农村劳动锻炼,它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多年来为了生活而奔波,铸就了本人战胜困难,处于生活低谷时的生存勇气和坚强毅力,对人生是一个严峻的考场。坎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消极悲观、一撅不振、缺乏挑战困难,树立自强、自爱自尊的上进精神。经过这次挫折后,我倒是觉得命运对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迫使我放弃幻想,转弯摸角,将我引进一个没有鲜花异草,没有大学文凭,但可助人成材、圆梦的《自修大学》。促使我醒觉,纵使当年的占局长肯放我一关,让我顺利地于1964年“文革”前完成大学的专业,充其量也只能当上一名报社的记者或编辑人员,未经历练,不可能像现在一样。中国作家薪火相传“南京峰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给我《值得珍藏的记忆》散文评上紫金山“特等奖”,更谈不上对现代文学有大胆创新,传承等方面的树建。连续六年来我多次参加北京的有奖征文比赛,每有诗词作品刊登都非常感激“甘为人梯”的张九根教师,他平时和我在一起总对我谈文学修养和写作,介绍一些实用的写作知识,和自己亲身体验。张老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江西大学新闻系首届毕业生,属高级教师,乐于助人,对我这个半途出家的人来说,帮助很大,他对我的写作帮助是诚心实意,孜孜不倦,不管他家里平时有多忙,只要我拿上文稿登门求教,他总是撂下家务,热情接待,凝心聚力,甚至挑灯夜战帮我斟酌修改文稿。几乎每篇都加注有精彩的评语,可以说高三毕业班的学生都难遇上像张老师这样循循善诱、细心耐心而又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年来诗文的点滴成就都与张老师的幕后策划分不开。这也从侧面反馈出张老师为人处世、道德情操值得我学习。对此,我不但没有后悔,有幸和张老师结缘,反而具有一定的成功、满足感。

接着又有人问下去:“那么你至今还记恨当时不肯在已开好的介绍信上加盖县农业局大红公章的占局长吗?”我亦坦然地如实回话说:由于我不再对学历产生特殊的兴趣,也就毫无记恨的存心。当时占已是五十来岁的老农村干部了,提拔进入农业局上班前,曾是一个区供销社主任的身份。现在回想和他顶撞、对抗,实在有损于基层领导的权威和尊严,很对不起他,我所以在文中旧事重提,多半缘于有些同事身有大专文凭,便沾沾自喜,瞧不起中专生,人前人后,常张扬自己的学历优势,论资排辈,夸夸其谈,从不追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工作业绩,很讨厌这少数人,总是避而远之。老是想到“把学历当作就业优势、评功资本”,并不可取,要不是命运坎坷,我何尝不是响当当的大学本科生?再说,我和占彼此素无冤仇相结,他不肯盖章不存在故意刁难报复心理,很有可能考虑自己的副局长身份,当正局长因公出差前,尚未交待他帮我办好报考手续,他自然不肯越级用权,不轻易盖章,也就情在理中了。再加上他文化有限、不理解党中央高瞻远瞩的“人材战略”及动员在职干部走进考场的现实意义,不盖章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还有人问到:“你前面提到的可助人成材,圆梦的自修大学,圆的是什么梦?”我当即爽朗地笑着回答:我平时酷爱文字,自然图的是“中国文学梦”。总之,我总算走出坎坷,苦尽甘来。进入晚年有幸碰上另一个千载难逢的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转折变革新世纪。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城乡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史无前例的沧桑巨变,由于经济腾飞,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追随历史前进的脚印,我每拿起笔杆,在张老师及其他文友的帮助下,就有关农业税取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等重大题材,写出了“值得珍藏的记忆”、“峥嵘岁月难忘农家过新年”等有关散文,想不到得到评委专家、学者的认可,让我于2010年加入《中华国学文学会》北京写作学会等写作团队,成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2014年喜圆《中国文学梦》。从1960年追寻的“普通大学梦”到2014年圆我“中国文学梦”这段路整整让我探索了五十四年的漫长岁月。

很显然,个人美梦的实现与20121129日习近平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不可分割开,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128日申孟哲教授指出的“中国梦”这一概念,如今已届两年,两年间,中国梦由一个新词,一个新概念,逐渐的成为凝聚中国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和讨论热点词汇,朴实的提法的背后是全国人民对幸福生活、民族复兴的渴望和向往。

申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梦”的提法具备了更加“接地气”的味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上接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下承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则凸显出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个人价值、机会的均等的追求。

当北京第六届“祖国好”征文的大红“荣誉证书”收到后,多年文友傅俞光先生知我要为朋友寻找《赣联》编辑部的联系地址,特赠了一本《赣联》出版的楹联小册子,封面上刊有一幅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楹联佳作,现转抄,供大家共同欣赏:

世事本沧桑,饱历沧桑明世事;

人生多坎坷,久经坎坷笑人生。

附寄:《一个农技干部的坎坷人生》一文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