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方,别署不息斋主。高级书画师,文化学者,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承徐悲鸿嫡传弟子谭勇教授,书法大家尉天池教授等名师。醉心笔墨,书画作品多次入展国内外大赛,屡获金奖。鉴于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被授予当代书画传承人物等殊荣。入编《中国书画艺术经典大成》。 本人一九五五年出生于无锡小娄巷,祖籍无锡鸿声七房桥。系国学大师钱穆之族孙,力学大师钱伟长之族侄。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诵习诗文史籍,尤爱书画。但见前贤名家书法、画迹,辄孜孜研摹,汲作品精华,融汇于胸。 年过半百,寄情山水,足迹所至江、浙、皖、桂等地,风景入画而笔意自如,兼得形神。此中禅机谓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忆绘而迁想至巧思,则妙境可得。偶为辞章,究古今之变,则翰墨亦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意境。思之,不觉莞尔,书画同源,前人所言诚不我欺。 及至耳顺, 寄身不息斋。师西画技法,另辟蹊径,树水墨之意,融样态之远近、韵律之缓急、时空之张弛,独得章法而势态自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山之清幽、荡胸生云,挽碧水东流,见飞鸟相还。时光流转,跃然纸面。 今老骥伏枥,初心不忘,扬翰墨清香,传文艺薪火。详细
综合展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展厅 >> 综合展厅 >> 浏览文章

浅谈书法艺术的表现力
作者:钱志方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艺术展览馆 浏览次数:4316次 更新时间:2020-06-28

  在中华艺术的历史长河里,书法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朝集为大成。这与它独特的历史地位所分不开的。书法艺术活动主要表现人的思想情感,而书家的艺术创作就是把他的所思所想和人生阅历所反复感受到的信息通过艺术书体这一表现形式来传递给他人。所以,不论在部会大厅、展厅还是在亭榭楼阁及居家厅室,所悬挂的条幅无不向世人展现它的多姿容貌,这也正是书法艺术这一表现形式的动人之处和魅力所在。

  古人说“书者,心之迹也”。观历代前贤和书法大家的书体创作,可从无声的墨迹中追寻和体悟书者的情愫。明代祝枝山说的好:“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明代祝允明是一位书艺高超,成就卓著的大家。其中现藏无锡博物院的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共抄录唐宋词四首,堪称是名家名篇。依卷中次序分别是: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欧阳修《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和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祝氏此卷虽未署年款,没有明确的创作年份,但从其行笔风格看,应该是其六十以后的晚年作品。此卷大气开张,笔端挥洒沉雄,笔意姿情酣畅,整卷气象磅礴,势不可阻。结体中宫收紧而兼以长横大撇,故神舒气爽,朗朗君子之风跃然纸上。祝氏通过运笔提顿,时疾时徐,腕指心应,带入他创作时涌出的艺术表现意境之中。虽穷极变化,仍灵活异常,但笔笔意到,然字字不苟。融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笔意于一炉,自成面目,老到醇厚,直达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境地。这意境不是自然主义地摹写,也不是抽象的空想构造。它是对人生极深的概括和总结,是从浓郁的情感中喷涌而出的。与他深厚的书学修养和人生阅历密不可分。书法艺术的表现摄人心魄、动人之处终在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书法艺术的强烈魅力在于诗书结合或书文结合的表现效果。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将书法艺术本身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同书写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书法艺术表现的力量将观者带入诗、文的意境。这就需要书家对所抄录的诗、文内容深入研读,在诗文达意的表现形式上进行书体的再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诗文不管内容体裁如何,应借助书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直抒胸中情感、将其升华。使内含的强烈情感信息震撼每一位观者,仿佛触摸到了诗文、书家的呼吸一样,增添双重的艺术感染力。

  书法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是思想和情感的表现。但没有经过长时期的磨练和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可能达到的,即所谓“厚积薄发”。古人论书讲求“形、势”。即通过“形”才能体现“势”。所谓“势”是依附于“形”中的,而字里行间则活跃着“势”的精神和寄托。从更深的层面观之,古人所谓“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家的天赋禀性。因此,没有深厚的笔墨功底,就很难将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打动人们心弦的艺术表现力,则必须通过精湛的笔墨技能和布局谋篇来体现书家的思想和丰富情感。



上一篇:浅谈学习山水画
下一篇:浅谈山川写生